作為國內首個舉辦國際港口文化節的城市,北侖自2008年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寧波國際港口文化節后,有力催生了國內首個大型港口博物館——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等一批重點項目的落地[詳細]
作為第三屆中國寧波國際港口文化節的系列活動之一——2012年寧波(北侖)國際美食美客狂歡周,15日在北侖鳳凰山海港樂園廣場盛大開幕。……[詳細]
這次“觀海·東方大港海岸行”采風活動在10月16日早上9點開始,記者來到鎮海口登上了寧波海事局“海巡113”艇
“海巡113”是寧波海事局承擔水上巡航執法、應急搶險救助和重大接待任務的主力船艇,也是目前浙江海事系統最大最先進的中型巡邏艇。 ……[詳細]
鳳凰網寧波站記者:楊部長,你好,非常高興你接受我們的采訪,大家知道寧波有一個對外宣傳的廣告語:東方大港、河姆文化、名人故里、儒商搖籃,而北侖港作為一個大港,如何進行文化建設上的宣傳?
楊勁部長:對于港口的宣傳我們做了很多工作,當然我們寧波港的影響力和其他港口相比,還有一點差距,這在某種涵義上也給我們一個命題,港口不僅是一座座的吊橋,不是一排排的集裝箱,不是多少多少的碼頭,因為在港口的背后還有文化支撐,這也是我們舉辦港口文化節的初衷。就是通過文化的傳播,利用文化的凝聚力,文化的滲透性,來提升人們對于寧波港的認識,對中國港口的認識。我們舉辦港口文化節的目的就是為了擴大人們對于港口的印象。一個港口的建設不是為了一座座吊橋,而是為了港口背后的人和城市。剛才發布會上寧波港集團的蔣偉報出的一串串數字,人們對于中國的港口相對比較陌生,相反對于鹿特丹、阿姆斯特丹、紐約等城市很熟悉,實際上這些城市是以港城文化來支撐。擴大人們對于港口的印象,是我們舉辦港口文化節的初衷。
鳳凰網寧波站記者:楊部長你好,在新聞發布會上,你說過港口文化節要有自己的特色,那么請問我們這個港口城市有什么特色是廣為人知流傳下去的?
楊勁部長:因為國際港口文化節是在北侖舉辦的,在這里,我要說一下北侖的歷史,北侖原來是想建一個開發區,后來隨著臨港工業的發展,內涵的擴展,產業的提升,所以就需要建設一個城區。北侖是一個開發區、臨港產業帶,港口文化是培育的過程,積累的過程。這次港口文化節組織單位是寧波市人民政府,北侖區是承辦單位,寧波所具有的港口文化的內涵,還是比較豐富的。有港口的地方,都是有美食,比如上海、揚州、廣州、香港等城市,都是商賈云集、美食交流,我認為寧波這個港口城市也是很有特點的,比如寧波的海鮮廣受人們歡迎。寧波的建筑,比如寧波的外灘就是一個臨港的建筑風格,老外灘比上海的外灘早很多年。就寧波的工業來說,寧波的服裝產業在全國在排在前面,同時寧波也有港口旅游的資源,還有港口的風情等等。我認為一個好的港口肯定是一個風情港,是一個生態港,是一個生活港。今年的港口文化節我們還處在一個摸索的過程中,包括美食、文化、旅游,這些都是基本的特色,同時我們的活動不能把所有的活動都塞得滿滿的,為下一屆港口文化節騰出空間。
鳳凰網寧波站記者:明天組織的媒體記者有一個海上采風活動,請問這個活動有什么特色?
楊勁部長:這個活動,說起來我還是有一點擔心,會不會讓大家失望?我們原來有一個設想,梅山、大榭在開發一些新的產業,比如游船產業等。我們原來一直在想,從寧波甬江朝著東海,圍著我們海島轉一圈。許多人都是在岸上看,看鎮海,看北侖,看象山,這些年象山在這方面已經做了一些嘗試,比如海游活動,我們這個活動就是請記者朋友順著這條水道看一下北侖港區優越的天然條件。這一圈兜下來,沿岸的碼頭基本上都看到了,同時讓大家感受繁忙的國際航運水道,因為明天走的路線就是航運進出的班線。明天也能讓大家看到寧波和舟山作為浙江海洋經濟核心示范區,他們的合作前景和比較優勢。我們也想請媒體朋友提提意見,這些年我們在沿岸的開發建設投入得還不夠,是不是有這樣一個前景,兩岸除了碼頭之外,這里還能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
鳳凰網寧波站記者:北侖區和寧波其他的區縣想比,有自己的特色,請問北侖港在今后的發展中,在產業、文化等發展上,有什么樣的規劃?
楊勁部長:你說的是一個產業提升的問題,北侖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北侖的柴橋有一個公司,這個公司按照生產規劃,產值可以達到100億元,但是我們考慮到這個企業可能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就把這一個人家搶都搶不到的企業關了,這就說明了我們的決心。還有一個化工企業,在小港鎮,我們也把它給關了,這都是原來的大項目。我認為我們在近年來的投入方面,實際上都是奔著產業升級去的,比如寧波鋼廠,原來都是做粗鋼,現在和上海寶鋼進行合作,就是要提升我們產品的品質,和北侖的寶新不銹鋼也形成一個良性的合作。包括北侖電廠的改造,都是大投入。還有一個是吉利汽車,吉利汽車的廠房正在抓緊建設,很快會投產,是一個現代化的工廠。這些產業的集聚和產業改造,都可以作為工業旅游的項目。產業的關聯度提高,產業的品質也會越來越高,亮點越來越多,北侖的產業前景將會越來越好。產業前景好了,會更加適宜于居民的居住。目前,北侖最近正在加大人才的引進,改善人口結構。北侖不僅是一個生態的城區,也是一個生活的城區,人口結構改善了,加大城區的集聚力。我們正在建設的博物館銀泰城等,都是朝著高品質城區的方向發展。
北侖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勁接受專訪
北侖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勁接受專訪
發布會上楊勁部長發表講話
金秋的港城流金溢彩,港口的盛會絢爛多姿。作為寧波對外展示的一張重要名片,以“和諧共享海洋時代”為主題的國際港口文化盛會——第三屆中國寧波國際港口文化節,今晚在北侖隆重開幕,全力打造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的“活力寧波”再一次以全新姿態喜迎海內外賓朋。
國際城市與港口協會主席勒孔泰在開幕式上致辭,愛沙尼亞塔爾圖市市長厄瑪斯·克魯澤、愛沙尼亞駐上海總領事任華一行,中國港口協會秘書長朱建海,市領導王劍波、陳利幸、翁魯明、王建康、林靜國,以及來自美、德、法等20多個國家的海內外各界嘉賓出席。[詳細]
歷史悠久的世界大港
2011年
貨物吞吐量:43300萬噸
集裝箱吞吐量:1451萬TEU
寧波港是中國最古老的港口之一,早在7000多年前,寧波的先民就創造了河姆渡遺址,形成了人類早期的港口雛形。2011年,寧波港貨物吞吐量突破4.33億噸,同比增長5.2%,居中國大陸港口第三、世界前五位;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451萬標準箱,同比增長11.6%,排名中國大陸港口第三、世界港口前六位。
對外開放經濟功能區
寧波保稅區: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
寧波出口加工區:2002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
寧波保稅物流園區:2004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
已成為功能多元、產業集群、經濟繁榮、環境友好、文明和諧的開放型經濟發展高地,成為立足寧波、輻射浙江乃至長三角地區的開發開放先導區和體制機制創新區
世界經濟衰退,國際市場低迷,外貿出口滑落,傳統優勢不再…盡管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像一道“魔咒”,使不少地區發展乏力,但仍然沒能擋住北侖新區開放型經濟高速前行的步伐。
據統計,北侖新區(北侖區、寧波開發區、梅山保稅港區)2011年實現一般預算收入132.44億元,同比增長26.53%,增幅比上年高出4.38個百分點,比“十一五”期間平均增幅高出8.41個百分點。[詳細]
2009年4月16日起,寧波向海內外征集城市形象主題口號。最終,“書藏古今,港通天下”脫穎而出,成為寧波城市形象口號。千百年來,寧波以水為魂,倚港衍生,與生俱來的東方大港血統推動著城市從陸地走向江河、走向海洋、走向世界。
7000年前的河姆渡先民,已善作舟劃槳。738年,寧波港正式開埠,是我國對外開放最早的港口之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寧波也因港而與世界其他地區連接得更密切……[詳細]
在百里綿長的海岸線上,332座生產線泊位一字排開,如同鑲嵌在大海中的一顆顆明珠,熠熠發光。
寧靜的大榭島東岸,矗立著亞洲最大的原油碼頭———寧波大榭實華原油碼頭。2萬噸級、25萬噸級和45萬噸三座原油碼頭填海而起。后方,17座總計143萬立方米的原油儲罐和擁有年輸送能力2000萬噸的管線,將原油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上海、南京、湖南長嶺,成為名副其實的長三角能源“大動脈”[詳細]
“十年間,寧波港港口生產實現新跨越,港口建設取得新進展,科技強港取得新成果,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現代物流業駛入快車道,資本經營實現新突破,合資合作顯現新成效!”采訪中,寧波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令紅說,“十年來,寧波港變化跨越最大的是規模和水平,如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國際排名從第30位躍升至第6位,創造了令國際港航界矚目的‘寧波港速度’”。[詳細]
北海、廣州、漳州、泉州、寧波、揚州、蓬萊七城市簽署了《新機遇、新挑戰、新跨越——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七城市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行動綱領》,明確了七城市將聯合申報“海上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這也是“海上絲綢之路”進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5年后達成的一個行動綱領。[詳細]
寧波位于東半球太平洋西岸,中國海岸線的中段,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港口。綜觀寧波的歷史,“海上絲綢之路”乃其發展的主線。寧波“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源遠流長,經久不衰,地域鮮明,個性突出,為中國、東亞地區乃至人類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寧波是人類從事淺海活動的最早地區之一。[詳細]
早在2001年,寧波舉行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專家建議中國古代三大“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寧波、泉州、廣州聯合申遺,并發表了21世紀的“海絲”申遺重要文獻《寧波共識》。這是聯合申遺理念的最早共識。現在,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節已經舉辦了十一屆。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起點是中國的沿海各個港口,包括北海、廣州、漳州、泉州、揚州、蓬萊等幾個城市,當然也包括我們寧波。[詳細]
20多年前,沉沒于南宋初年的古船“南海一號”在廣州現身,一度引發人們對古航海時代的追憶,也成為廣州對“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的最大籌碼。
但在備受世界關注的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多處遺址中,唯獨在寧波發現的遺址和文物全部來自陸地,沒有來自水下的文物、遺址的印證。廣州的此次發現,引發寧波人的思考:阿拉寧波的“東海一號”在哪里?
1998年12月,我國第一家水下考古工作站入駐寧波,寧波水下考古工作正式開始。[詳細]
鳳凰網 寧波站專題 出品,歡迎收藏
編輯:王瑾蕓 俞益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