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謝善實曾任寧波日報副刊部副主任。有多篇散文、
隨筆見諸報刊,并與人合寫出版了43萬字的長篇歷史小說《商盜寇》。
2000年被評為寧波市十佳新聞工作者。
展覽在江廈公園的巨型木椗。
1976年,在鄞州云龍鎮甲村石禿山出土的戰國時期“羽人競渡”紋銅鉞。
海上絲綢之路的由來
早在2001年,寧波舉行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專家建議中國古代三大“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寧波、泉州、廣州聯合申遺,并發表了21世紀的“海絲”申遺重要文獻《寧波共識》。這是聯合申遺理念的最早共識。現在,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節已經舉辦了十一屆。
絲綢之路大家耳熟能詳,它是古代中國與西方所有來往通道的統稱。從中國通向東南亞和更遠的西方,最方便的是航海,因此除了中原經河西走廊通向西域的陸上通道之外,還有一條經過海路到達西方的路線。其實在陸上絲綢之路之前,在秦代已有人航海向西運送貨物。自漢朝開始,中國船舶就到達馬來半島, 唐代之后,來往就更加密切了。而中西貿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它就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海上通道在隋唐時運送到西方的主要大宗貨物是絲綢,所以大家都把這條連接東西方的海道叫做海上絲綢之路。這條航線也運輸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貨物,運過來的則是香料、藥材、寶石等進口貨物。到了宋元時期,瓷器的出口漸漸成為主要貨物,因此,人們也把它叫做“海上瓷器之路”。同時,還由于輸入的商品歷來主要是香料,也把它稱做“海上香料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發展于三國隋朝時期,繁榮于唐宋時期,轉變于明清時期,各個時期的運送貨物各有不同,因此稱呼也各有不同。但不管是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瓷器之路,還是海上香料之路,它的實質是中西方文明交流的大通道。
海上絲綢之路上東來西往,有中國的船舶駛向西方,也有西方的船只駛向東方。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從西方過來了。他是從歐洲繞好望角到達印度航海路線的開拓者。1497年7月8日他受葡萄牙國王派遣,率船從里斯本出發,尋找通向印度的海上航路,船經加那利群島,繞過好望角,經莫桑比克等,于1498年5月20日到達印度西南部卡利卡特——他的船沒有能夠走到中國。在此之前,鄭和早于1405年率領龐大的船隊出海,達·伽馬比鄭和下西洋整整晚了92年。
1271年,即馬可·波羅17歲時,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拿著教皇的回信和禮品,帶領他與十幾位旅伴一起向東方進發了。他們從威尼斯進入地中海,然后橫渡黑海,經過兩河流域來到中東古城巴格達,從這里到波斯灣的出海口霍爾木茲就可以乘船直駛中國了。林語堂《伏爾泰與中國迷》作了精彩的描述,馬可·波羅將中國的絲綢織品帶回威尼斯時西方人的驚訝:“當元世祖時代,馬可·波羅游華20年,可20年后,親友以為他早死了,一日回到威尼斯,行李包袱里倒出來的中國綢緞絲織品及宮中古玩,使鄰家圍觀的人眼睛都突出來。”后面林語堂又寫道:到了十八世紀,那是所謂Rokoko時代,中國迷已成為一代風氣。那時歐洲的習尚,男人梳辮子,女人把扇子,公卿穿綢緞,士人藏瓷器,宮廷妃嬪乘轎出入,米蘭主教也坐轎子,年節放鞭炮。路易十四的凡爾賽別墅,裝飾了滿屋的中國木器。由此可以想見中國文化對西方影響之深。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起點是中國的沿海各個港口,包括北海、廣州、漳州、泉州、揚州、蓬萊等幾個城市,當然也包括我們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