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位于東半球太平洋西岸,中國海岸線的中段,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港口。綜觀寧波的歷史,“海上絲綢之路”乃其發展的主線。寧波“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源遠流長,經久不衰,地域鮮明,個性突出,為中國、東亞地區乃至人類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寧波是人類從事淺海活動的最早地區之一。河姆渡原始寄泊點出土的獨木舟、木槳和陶船模型等充分表明:寧波先民早在7000年前,就來往于江河湖海之上,從事水上生產活動。寧波也是中國最早擁有港口的地區之一。春秋時期,我國擁有著名的碣石(今秦皇島)、轉附(今煙臺)、瑯琊(今山東膠南縣)、會稽(今紹興)、句章(今寧波)等海港,其中句章港在5個港口中占據顯赫的地位。 如果說,河姆渡遺址是寧波“海上絲綢之路”的源頭,句章港是其發展的基礎,那么,從漢代遺址中出土的為數甚多的舶來品,上林湖古窯址生產的大量外銷陶瓷, 則樹起了一座新的對外交往的里程碑。歷史證實,寧波不但是與世界各國、地區進行交通貿易的名港大埠,而且是開展國際間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寧波“海上絲綢之路”史跡具有以下三個顯著特征: 第一,時空跨度大。從19處史跡看,自漢至近現代其跨度約兩千年間,源遠流長,經久不衰。建于1853年的慶安會館,既是我國著名會館和天后宮之一,又是一處聞名遐邇、宮館合一的近現代寧波海事舶商行業議事聚會場所。 第二,內涵十分豐富。寧波“海上絲綢之路”史跡,包容豐腴,面廣涉深,幾乎涵蓋了整個社會的政治外交、經濟貿易、港口交通、宗教文化、思想學說、教育衛生、民間習俗、工藝美術等諸多領域。唐代以來寧波對外交往政治中心的鼓樓,保存完好,是寧波建立州城的重要標志。上林湖越窯遺址生產的歷代大量瓷器是寧波海外貿易的大宗商品,奠定了明州(寧波)作為我國商貿大港和著名“海上陶瓷之路”的基石。鎮海口海防遺址現今保存的清光緒年間的安遠、靖遠、平遠等著名炮臺及軍事設施,是我國一處遺跡完整、保存良好的海防要塞。 第三,對外開放,雙向交流,遠播海外。由于寧波港獨特的地域優勢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造就了寧波在對外交流中能廣泛吸取外來文明,特別是能最大限度地把本地域文明精粹遠播海外的這一十分鮮明的個性特質。 2003年9月20日~10月8日,在國內率先組織由專家、新聞記者和市民代表一行10人聯合組成的寧波“海外尋珍團”,對日本、韓國16座城市的43處與寧波“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史跡進行了專題考察尋訪。這是寧波有史以來,組織到海外進行的一次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文化遺產調查活動,并且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最近,寧波市文化、文物、規劃、城建等部門共同對《寧波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進行修改與補充,其中有關寧波“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的保護和申遺工作爭取納入其中,使之成為寧波市名城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與戰略項目,并爭取使寧波“海上絲綢之路”史跡年內躋身《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