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活著的歷史,他們是保家衛國的抗戰老兵。當年風華正茂的他們,為了抵御外侮浴血沙場,用錚錚鐵骨筑起了抵御日寇的鋼鐵長城和歷史豐碑。遙望硝煙彌漫的戰場,回首號角嘹亮的歲月,不會忘卻的記憶鐫刻在這群活著的英雄們心間,和平與安寧的幸福生活需要全民族的捍衛和守護。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谷諔馉帟r期,無數浙江子女離開家鄉,站到了抗擊日寇的第一線。許多人馬革裹尸,而家人依然翹首企盼,最終依然不知埋骨之所。在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在抗日戰爭時的長沙會戰中犧牲的浙江籍將士骸骨將遷回浙江,讓這些為國捐軀的將士魂歸故里。
1941年9月,離太平洋戰爭爆發僅兩個月,此時的長沙,是國民政府控制下的西南唯一屏障,一旦長沙被攻陷,中國在抗日戰爭中將處于被動。危難時刻,浙江籍將士裘彩貴所在的74軍,從江西馳援長沙。
9月27日,獲得強大空中支援的日軍以幾倍的兵力,向74軍所有陣地進攻,春華山防線崩潰,中國軍隊傷亡過萬。
這其中,起碼有數百位像裘彩貴這樣的浙江籍將士,倒在了血泊中。當地百姓戰后收殮陣亡將士尸首后,樹"中央陣亡將士碑"紀念。
為什么會執著地守著這塊墓碑?老人的回答是,"我就是對那些先輩們不畏生死、浴血御敵的愛國情懷無限敬仰"。于是,一個驚人的念頭在劉金國的心中誕生了——為春華山抗戰犧牲的將士們守墓。>>詳細
確定找到家屬的陣亡將士分別是:原51師151團4連下士、永康人裘采貴,原58師172團中尉、開化人程鐵城,原57師副官中尉、江山人葉德鈞,原58師173團上等兵、龍游人劉文春,原57師通信排上等兵、浦江人蔣孔一,原58師173團一等兵、湯溪人滕開瑞,原51師野補團三連一等兵、淳安人徐文成,原58師173團一等兵、建德人徐馀壽。>>詳細
4月22日,有媒體刊發文章,尋找83名浙江籍陣亡將士的家屬,此后名單增至118名,截止7月25日,名單增加至127人,已找到了13位陣亡將士的家人,還有一位陣亡將士陳劍目前只找到了一份材料,還沒能找到家人。>>詳細
2010年,修建宜巴高速公路過程中,在宜昌市夷陵區黃花鄉南邊村的工地上,發現一個合葬坑。經查實,這里埋葬著在棗宜會戰中犧牲的約3000名第75軍抗戰將士,其中大多數來自浙江。
黃林興滿頭白發,腰板特別直,軍人的硬朗氣息依舊在。他打仗時留下的傷痕還歷歷在目,眉骨上方殘留著一塊炮彈的碎片,右腳四個腳趾全部骨折,小腿后方子彈取出的傷口依稀可見。這些,都是戰爭給他留下的,他稱之為"紀念品"。>>詳細
邊三最近身體不太好,腿上舊傷復發,容易抽筋。他指了指左小腿上一前一后兩個傷疤說:"這是鬼子的刺刀刺的。"邊三的抗戰故事,就是從這傷疤開始說起的。>>詳細
趙老曾3次提到"愛國主義精神",因為這個精神是支柱,是房子的大梁,他們就是靠著這股精神力量來保衛國家、拼死殺敵的。
趙太福說,他是大難不死,必有后福:參加抗日戰爭前,沒被餓死;參加抗日戰爭時,沒被打死。所以,他才能健健康康地活到今天。這種樂觀豁達的精神也始終貫穿著他的整個人生。>>詳細
撩起衣服露出肚子上的彈痕,老兵孫堅笑言"鬼子的三八步槍不中用"。他的抗戰記憶,就烙在身上那累累的傷疤之中。
時間是殘酷的,一晃70年過去了,當年的男童變成耄耋老者,但依然思路清晰,說起往事滔滔不絕。歲月在孫堅身上留下了印記,也更堅定了他樂觀的信念。>>詳細
臺州唯一健在的抗戰女兵薛冽真,95歲,頭發灰白,身材清瘦,一副鄰家奶奶的模樣,若平時遇到,很難把她的過去與"戎馬生涯"聯系在一起。老人身體還算健朗,只是歲月已然將她的思維一再放慢,也可能是她這輩子經歷了太多的苦難,現在已不忍再提。>>詳細
中日戰爭、國共合作、八年抗戰……這些宣傳畫板足足花了老人大半年時間:"還有一些沒掛起來,放不下了。"展覽館內還陳列了一些老人存留下來的抗日物件,包括行軍水壺、軍大衣、徽章等。>>詳細
這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抗戰老兵——16歲在老家江蘇海安參加新四軍,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參加過孟良崮戰役、魯西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1953年退伍轉業,輾轉麗水、紹興,最終定居溫州平陽。他叫丁文余,今年93歲。>>詳細
抗戰八年,錢青所屬的75軍幾乎參加了所有的重要戰斗,棗宜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等上千場戰斗,數量之多,老人家自己都記不清了。>>詳細
從抗日戰爭開始,密電碼破譯在各方抗日力量對日偽軍的戰斗當中,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浙東縱隊就出現了以為戰場密電碼破譯的高手——"風語者"秦基>>詳細
在完成"致敬浙江老兵"專題的過程中,一段段歷史被挖掘、一個個抗日戰士英勇悲壯的故事令人感動,除了這些,我們還有心痛。經歷漫長歲月的戰爭、動亂、病痛,耄耋老人已所余無多,他們正在迅速而悄然凋零。
一個專題的力量有限,一家媒體的力量有限,還有更多的老兵需要關愛,還有更多的歷史需要我們挖掘。他們再也等不起一個五年十年,莫讓歷史無聲湮滅,莫讓英魂一生留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