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我國將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這次浙江一共有10名代表受邀參閱。為什么邀請這10名代表參加閱兵?在他們的背后,又有著怎樣的英雄故事呢?鳳凰寧波節選了部分代表講訴他們的故事
8月20日,抗戰烈士家屬高碧英已經出發去北京了。8月21日,余下的9名老人一起乘坐高鐵前往北京??紤]到參加閱兵的老人們都已是八、九十歲的高齡了,路上需要近5個小時,為了能讓老人們好好休息,民政和人武部門特地給老人們安排了商務座,這種座位可以放平,老人能夠躺下休息。
參加閱兵活動的老人在出發前都進行了體檢,大家的身體狀況也都做了記錄。他們已于21日下午到達北京,從22日開始,會參加一系列的紀念活動。
在6月23日國新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閱兵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總參作戰部副部長曲睿介紹,這次閱兵安排了曾參加過抗日戰爭、現仍健在的抗戰老兵、支前模范和英烈子女代表參閱,充分展示對抗戰老兵和支前模范的敬重,對抗日英烈的敬仰,這也是此次閱兵的一大亮點。
今年的閱兵儀式將首次設計"老兵方陣",抗戰老兵應該是三個受邀參加閱兵儀式的群體中人數最多的一個。
當年的抗戰老兵們大多離世,健在者都年事已高,不少老兵在得知自己將參加檢閱后,都表現出激動、驕傲的情緒。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所在地區參加閱兵儀式的唯一代表。身體狀況顯然是制約老兵們能否參加閱兵儀式的一個關鍵性因素。
對這些曾經和死亡擦肩的老兵來講,皺紋已經布滿了臉龐,時間是他們目前最大的敵人。就在幾天前,一個6月份受到邀請的老兵走了。
在世界各國的反法西斯戰爭紀念活動中,都缺不了老兵和英烈子女,但支前模范卻很少見到。8年抗日戰爭中,支前模范們也有鮮血的付出。
這個群體的參與,以及和抗戰老兵、英烈子女并列接受表彰的榮光,讓中國的此次抗戰紀念活動別具風范,顯現出一種耀眼的國家價值觀,是全民族抗戰的最好佐證。
《長江日報》在評論邀請支前模范參加閱兵儀式一事時表示,這是對普羅大眾的敬意,是對同胞的敬意,是對人民國家的敬意。
除了直接見證當年戰斗的老兵外,部分英烈子女也受邀參加閱兵儀式。
2014年8月29日,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今年8月24日民政部又公布了第二批共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其中既有在抗日戰爭時期具有一定職位的軍官,比如壯烈殉國的蔡炳炎將軍、黃驊烈士,也有"狼牙山五壯士"等團隊。
浙江10名代表組成:1名抗戰老兵、8位支前模范、1名烈士家屬。
高碧英的父親是高致嵩,曾任國民革命軍第9集團軍88師264旅旅長。1937年高致崇奉命率部參加淞滬會戰,在上海擊斃諸多日軍。1937年12月,高致嵩率部參加南京保衛戰,率二六四旅堅守雨花臺陣地,12日在雨花臺陣地指揮部隊戰斗中,與500余名官兵一起壯烈殉國。國民政府追晉其為陸軍中將。
1986年3月,高致嵩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高致嵩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詳細
這位94歲高齡的抗戰支前模范,出生于山東省泗水縣,20歲出頭就參加革命,擔任村里的婦救會主任。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高建平組織后方群眾,積極支前。"那會兒,媽媽組織村里的婦女烙煎餅、做布鞋,支援游擊隊戰士,還曾組織人員掩護當地群眾及時撤退。"劉學云和記者說。>>詳細
今年已經96歲高齡了,是一個老黨員,離休干部。王云鎖有位姐夫叫顏金元,是大革命時期的共產黨員,被國民黨當局抓去坐了近10年的牢。第二次國共合作后,他被釋放。
1938年,顏金元和地下黨員朱恒卿在永康三十里坑一帶恢復黨組織,建立基層黨組織。在此影響下,王云鎖開始參與地下工作。他們在永康和武義的毗鄰地帶初步形成了地下黨聯絡網。王云鎖還協助地下黨組織,成立了青年自治會,作為地下黨的外圍組織。>>詳細
葉三虎是武義縣履坦鎮中央王村人,他的老家是在安徽五河縣,原名叫盛三虎,背井離鄉的原因是因為侵華日軍。
1941年,五河縣淪陷,當時只有16歲的葉三虎被日軍抓走,押往華南某地修鐵路,沒過多久,又被押到武義采砩礦。"我是日軍侵華戰爭的幸存者、見證者,更是這段痛苦經歷的親歷者。這是一段不能忘卻的記憶!"抗戰勝利后,葉三虎留在武義縣履坦鎮中央王村務農生活70多年。>>詳細
今年90歲的藍發英穿著簡潔的畬族日常服裝,一臉的寧靜,讓人很難想象,70多年前,她曾在深山里與敵人斗智斗勇。
"我家的表叔數不清,沒有大事不登門。雖說是親眷又不相認,可他比親眷還要親。"藍發英說她最喜歡《紅燈記》中的這個唱段,因為她的公公、婆婆和兩個伯伯都是中共地下黨員。老人笑著說:"到我們家來開會的,好多真的是親戚。">>詳細
她出生于貧困家庭,幼年喪父。她經歷過戰爭年代,矢志不渝擁軍支前。她一生平凡、執著和勤勞,新中國成立后甘于平淡,默默無聞。
當時年僅6歲的范仁秀常常利用年齡小不大受人注意的優勢,與哥哥一起負責為紅軍站崗、放哨、傳遞消息。數年下來,一提起他們家,遠遠近近的人對他們支持紅軍的事情幾乎無人不曉。做軍鞋、做軍衣、交公糧、照料傷病員,她把這些事看得比自己家里的事更重要。>>詳細
為了讓傷病員早日康復,鮑水娥回到上濟村,動員家人將家中僅有的一點糧食都拿出來給傷病員吃,自己一家人則以筍、野菜等充饑。她經常趁著夜色,跟懂草藥的公公偷偷上山采草藥。有幾次,鮑水娥因為操勞過度,昏迷在山上,被公公背回家里,用草藥救活了>>詳細
如果說,不同的群體意味著不同的觀察歷史的角度,那么每個受邀參加閱兵代表的故事都是對抗戰歷史的某種勾勒。通過這些抗戰老兵、支前模范的故事和英烈子女的講述,那場70年前的戰爭,在人們的眼前逐漸清晰起來。
能夠去北京參加9·3閱兵,這些耄耋老人個個都精神抖擻,于他們而言,受邀參加抗日戰爭勝利閱兵,這是黨和國家對革命歷史的重視,也是他們最大的榮譽。更多的"英雄們"則沒有機會去現場參加閱兵,但他們的一句話讓我動容:"我們要好好活著,一起看大閱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