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歷史的教科書,它既蘊涵淳樸的內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它既是鄉土文化的根,也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祭祖掃墓是清明節中一項傳承悠久的習俗,是生者對死者的祭拜儀式,表達了生者對死者的哀思和敬意。這一活動,源于中國民眾的祖先崇拜。
位于海曙區青石街70號,為寧波現存少數明代建筑之一,也是寧波早期祠堂建筑的代表,現為寧波市級文物保護點。據調查,明代在青石街有張士培及張錫錕、張錫璜等名人聚居于此,祠堂應為其族人所建。[詳細]
位于鄞州區潘火橋村,現為鄞州區文物保護單位。蔡氏宗祠始建于1588年,距今有424的歷史,現存建筑建于清同治年間的1870年,有142年歷史。[詳細]
位于北侖區柴橋街道后所村城南項家,現為北侖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后所村為"千戶所軍"安營扎寨之地,最早稱為后所城。后所村姓氏眾多,包括項氏在內的多數人家均為"千戶所軍"后裔。[詳細]
祠堂代表著一個家族的祖先,蘊藏著一種質樸的精神動力。清明又一年,讓我們走進祠堂,緬懷祖先。
資料來源:寧波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