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后,國家發改委有關人士表示,發改委正牽頭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已經成為炙手可熱的詞匯,百度一下,"互聯網+"的搜索結果高達上億條。A股更是嚇人,據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統計,互聯網概念較為集中的創業板指數市盈率估值已經高達88.2倍。那么,對于"互聯網+",你懂得多少呢?
普適計算之父馬克·韋澤說:最高深的技術是那些令人無法察覺的技術,這些技術不停地把它們自己編織進日常生活,直到你無從發現為止。而互聯網正是這樣的技術,它正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來。
所謂"互聯網+"就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過程。
而"互聯網+"的本質,則是傳統產業經過互聯網改造后的在線化、數據化,其前提是互聯網作為一種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詳細]
如果說把集市搬上淘寶做C2C,互聯網電商是一種新工具。
在爆紅的O2O中,如果說蘇寧、國美做電商更多是模式轉換,大眾點評、美團所造就的消費習慣與模式就是"互聯網+";
網上銀行或余額寶,互聯網更多的是一種工具,但互聯網銀行的出現就是"互聯網+";
舉例"互聯網+":
更多的還有,網上掛號、彈窗廣告、紙質新聞網絡版,都是互聯網帶來的渠道變化,而利用互聯網技術投放到血管中定位釋放抗癌藥物、依據瀏覽偏好精準判斷與推送相應廣告、利用衛星定位相片與制圖展示新聞甚至在大數據中挖掘新聞,則都是"互聯網+"。
雖然現今的傳統企業都在進行轉型,也在嘗試擁抱互聯網,"互聯網+"也是傳統企業應該走的路,對于傳統企業言,"互聯網+"時代,他們面臨著轉型,再造與重生。但"互聯網+"的本質依舊屬于行業本質,所有的產品和服務,還是要回到行業本身。而現今很多企業走入了誤區,太過在乎互聯網的強大,忽視了行業的本質。[詳細]
目前,網友可以看到各級政府基本上都有自己的門戶網站,看似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政府也積極投身于其中,但實際卻存在許多問題,例如不及時、不準確、不回應、不實用等"四不"問題,一些政府網站淪為不折不扣的"僵尸網"。主要的原因還是一些政府缺少真正的互聯網的思維,認為事事都要公諸于世沒有必要,也覺得百姓也不會在網絡上與政府溝通和辦事,就造成了有網站,無人管的狀態,群眾來信不回復、網站欄目進不去、信息更新不及時等就變成了深深的槽點。[詳細]
一些朋友把"互聯網+"理解成就是互聯網加傳統行業,比如互聯網加汽車,互聯網加餐飲,互聯網加醫療,這就是"互聯網+"。筆者非常同意"互聯網+"必須是要和傳統行業結合,而不是互聯網自己玩,但如果理解"互聯網+"就是簡單的相加,任何一個傳統行業,做了一個網站,開通了微信功用就叫"互聯網+"了,這樣的"互聯網+"是不會有未來與前途的。[詳細]
今年兩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兩提"互聯網+",讓這一概念的熱度幾近沸點。大家開始根據不同行業的屬性,來尋找在第二代互聯網里勝出的機會。然而,"互聯網+"不是想加就能加,不是簡單地將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粘在一起。這不是"物理反應",而應該是"化學反應";是要素的重組,它是互聯網改造傳統產業的生產方式、經濟模式、產業結構的過程。
"互聯網+":跨業、跨區、跨領域
陸金所董事長計葵生首先描述了互聯網自身的特點:它是一個很大的市場,有很多的參與者,最強的地方是可以跨業、跨區、跨領域。
"而'+'的概念,會慢慢地把一些行業的特色給照出來。'+'的地方應該是透明度增加、成本降低、流動性提高、模式變化。創新的概念就是把兩個平常想不到的東西結合起來,互聯網和音樂本來是兩個互不相關的東西,但是把它們結合起來,就可以創造很多新的東西,開拓出新的市場。"接著,他講述了陸金所剛開始發展時的情形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詳細]
"互聯網+":要根據目前情況以及未來的前景做出分析
金融人士朱云來表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調整是一種必然。但各行各業人都要根據目前的實際情況,以及未來的前景,認真做出分析。
他說,"互聯網+"可以用在金融上,可以用在社交上,也可以用在任何想象得到的地方。這個價值是什么?其實是以互聯網為骨干,通過它來實現以往實現不了的,但是現在可以實現并帶來更好效益的地方。總的來講,這是一個提升效益的概念。"但是至于你是不是能夠找到,是不是能夠靠這個東西走出來,這是不一定的。"朱云來說,"畢竟這更像科研實驗。我自己本人還是比較相信的,很多潛在的商業技術現在還沒有真正用起來。"[詳細]
"互聯網+":對產業改造將出現兩股趨勢
華泰證券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講述了這樣一個發現,"互聯網+"對產業改造將出現兩股趨勢。
傳統集中度高,享受渠道壟斷溢價的行業,將迎來互聯網破壞式創新。這類傳統行業的領先者享受了渠道壟斷、品牌溢價,行業內公司沒有動力破壞現有平衡。"成功會成為成功者的墓志銘",互聯網會以降維打擊的方式,消除原有產業鏈的渠道、品牌成本,從而更有效率地把服務提供給需求方。這種情況下,互聯網會對行業形成顛覆,所謂"破壞性創新"和"去中心化"。[詳細]
隨著"互聯網+"話題的走熱,很多人將"互聯網+"視為萬能的神丹,仿佛任何行業,任何難做的事情,有了"互聯網+",都能迎刃而解。這樣認識的根源就在于他們對"互聯網+"的認識不足,于是錯誤、片面的理解也就在所難免。對此有人心懷憂慮,甚至提出要抵制"互聯網+"的浮夸風,其實也無妨,只要政府和媒體對"互聯網+"的知識進行宣傳普及,使大家深入理解,把握其核心內容,就能為廣泛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資料來源:新京報、金融之家、經濟觀察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