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天一閣近20萬件文物今年搬遷
2011年11月07日 08:36
來源:寧波晚報 作者:梅薇
但把16萬冊古籍、4000余通碑帖、4000多件書畫和2000多件器物等,從舊書庫搬到新書庫卻頗費一番周折。”天一閣典藏研究部饒國慶解釋說,酸化的古籍,紙張容易變黃變脆發霉,壽命也隨之迅速下降。天一閣古籍新書庫共有4個空間,即普本庫、善本庫、馮家庫和書畫庫。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指明了方向,寧波市的文化建設正在迎來一個繁榮發展的黃金期。在這個機遇面前,我們面臨著推動文化改革發展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在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的同時,寧波在加強文化建設方面也不遺余力。
本報今起推出“走基層·看寧波文化建設”欄目,我們的記者將深入寧波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力圖展示來自寧波文化建設第一線的所見、所聞和所思,和廣大讀者一起,共同參與努力推動我市文化發展。
天一閣博物館的古籍修復工作室樓下曾是天一閣近20萬件文物的“棲身之所”,只是如今,這些文物已經“喬遷新居”——它們在今年被全部移至青磚黛瓦的全智能化新書庫,有的還走出深閨,在網上可供人免費瀏覽、編輯、下載。
對擁有440多年歷史的天一閣來說,這無疑是一段可以載入史冊的歷史。在一代代人的默默守護中,在文化溝通便捷的現代,天一閣所蘊藏的歷史文化,得以讓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所觸摸、閱讀和流傳。
面目全非的古籍重現風采
張艷艷正在埋頭工作。她的工作臺頗像一個“手術臺”,一支毛筆、一把小鑷子、一碗漿糊水、一個噴壺。張艷艷說,自己的工作就是給古籍做“整容手術”,“盡量讓它們恢復原貌。”
張艷艷輕輕地往一張泛黃的書頁噴上一層水霧,紙張就在水的浸潤下慢慢地變得柔軟,缺損的破洞也就得以顯露出來。她手持小鑷子,像拼圖一般,小心翼翼地將碎片復位、對齊。
“其實,這樣的破損并不算嚴重。”張艷艷說,她經常碰到被蟲蛀得千瘡百孔,整頁書如同“剪碎的窗花”一般。
“這是一門精細的手工活。心得細,急不來,也躁不得。”說話間,張艷艷取來備用的竹紙,沾了點漿糊水,輕輕地覆在破洞的背后,再將多余的部分用鑷子一點一點挪掉,“兩者的接縫處不能超過2毫米!”
藏品修復部主任王金玉告訴記者,修復這樣一張紙,就算是熟手,也往往得花上兩三個小時。而接下來,還有折頁、捶平、壓實、釘紙捻、齊欄、修剪、打磨等10余道工序,“一招一式,都馬虎不得。”
王金玉拿出一本已經修復完整的古書。記者發現,整本書硬朗、齊整,很難想象,就在一個多月前,這還是一本有著諸多蟲洞,四邊殘破不全的古書。
“這些古籍要在零下25℃的低溫下消毒一周,殺蟲、去霉菌,然后才能進入書庫。”王金玉說。
近20萬件文物搬遷費盡周折
王金玉所說的書庫,就是天一閣古籍新書庫,也是天一閣第三代藏書樓。這座投資7000萬元,占地5000平方米的古籍新書庫于去年12月份落成,而她的落成也是近年來寧波文化史上的一大盛事。
但把16萬冊古籍、4000余通碑帖、4000多件書畫和2000多件器物等,從舊書庫搬到新書庫卻頗費一番周折。
“我是終身難忘啊!”一提起這段經歷,天一閣典藏研究部的工作人員周慧惠就感嘆起來。
事實上,今年年初,典藏研究部的十余名工作人員就開始斷斷續續地對這些古物進行打包,而這項浩大的工程一直持續到七八月份。
“一點都不夸張地說,我們幾個一度出現呼吸困難。”周慧惠說,“進入夏天,舊書庫溫度高達30℃,我們都是穿著大褂、戴著口罩和手套整理古籍,每次進去,就跟洗桑拿沒什么兩樣。”還得小心翼翼,“因為汗是不能沾上書的,幾個小時下來,手套就得換上好幾副。”
“因為汗是酸性的,滴到古籍上,古籍容易被酸化。而古籍一旦被酸化,那可是救都救不回來啦!”天一閣典藏研究部饒國慶解釋說,酸化的古籍,紙張容易變黃變脆發霉,壽命也隨之迅速下降。
古籍正式搬遷之日,也是興師動眾,“民警、保安全程監督,所有搬遷人員,全都記錄在案。”饒國慶說,古籍因為已經打包,貼了封條,搬遷時還能借用外力,“但器物還是得自己搬。”
天一閣藏品中,2000多件器物包括瓷器、青銅器、甲骨文、漆器、印章、硯臺、竹雕、木雕、金銀首飾等,“重的青銅器有五六十斤,而最小的印章,只有指甲般大小。”搬遷器物更是慎之又慎,“累了,想歇把手,也得等到地上鋪了地毯,才敢把這些器物往下放。一旦有個閃失,我們可都成千古罪人了。”饒國慶說。
等到這些藏品全部搬入“新房”,已是一個星期之后的事了。
兩座新書庫解決“藏”“用”之惑
書庫歷來是天一閣最嚴密的禁地,只有少數幾人被允許進入。而這次得到館長特批,記者終于有幸一堵書庫的真容。
天一閣古籍新書庫共有4個空間,即普本庫、善本庫、馮家庫和書畫庫。記者進的是一樓的普本庫。進去了才發現,書庫堪稱傳統與高科技融合的典范。書櫥體現了諸多中國的傳統元素,銅鎖、如意和龍的雕花,甚至連古籍的存放都延續了范氏家族獨特的“蕓香辟蠹、雙面開鎖”傳統工藝。而書櫥的材質也是有講究的,“外層用的是榆木,隔板用的是樟木。”饒國慶說,“榆木質硬、牢固,而樟木則是為了防蛀。”
出來時,記者留意到進門的桌上放著一個小顯示器,上示“溫度:21.8℃,濕度57%”。饒國慶告訴記者,新書庫在防蟲避光、恒溫恒濕及智能化管理方面采用目前亞洲最為先進的高科技技術,“使得書庫溫度常年保持在18℃—22℃,相對濕度45%—60%,這也解決了困擾天一閣400多年的保管難題。”
事實上,去年古籍新書庫落成的同時,古籍數字化也正式啟用。這意味著,天一閣的古籍擁有了另一座新書庫,在網上可供人瀏覽、閱讀。
“這次實現數字化的古籍共有3萬冊,全部為天一閣的鎮館之寶,如明代科舉錄、地方志等。”饒國慶說,“這項工程共投入資金600多萬元,對3萬冊(250萬頁)古籍實現了數字化載體轉換,其中2000冊古籍全文數字化,其數量堪比一部《四庫全書》。”
讓饒國慶頗感自豪的是,自去年12月8日古籍上網以來,每個月的網上瀏覽量在15000至20000人次。
而這只是一個開始。“天一閣的碑拓、書畫、器物等藏品,乃至陳列、園林、建筑、文保等,未來都將納入‘數字天一閣’。”饒國慶說。
如何讓擁有440多年歷史的天一閣在推動寧波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書之所聚,當有如金寶之氣,卿云輪囷覆護其上。”饒國慶說:“我們應該如卿云護持古籍一樣充當古籍神圣的守護者。”的確,記者所到之處,所見之人又何嘗不都是這些古籍“神圣的守護者”?——也正是這一群人的默默守護,才讓不同年份的古籍善本所承載的一段段文化記憶再度可以觸摸、可以閱讀、可以流傳。
不僅如此,天一閣的守護者們嘗試突破“紙壽千年”的鐵律,在“網上”和“地上”新建了兩座書庫,通過現代化的手段讓天一閣的資源更好地服務于民,也惟有如此,天一閣的數十萬卷經典方能走出深閨,真正地化為社會進步的力量。
相關新聞:
網羅天下
頻道推薦
智能推薦
圖片新聞
視頻
-
滕醉漢醫院耍酒瘋 對醫生大打出手
播放數:1133929
-
西漢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簡木牘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數:4135875
-
電話詐騙44萬 運營商被判賠償
播放數:2845975
-
被擊落戰機殘骸畫面首度公布
播放數: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