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遺:靚麗而厚重的世界級文化名片
"寧波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著31處文保單位和源遠流長能追溯到7000年前歷史的河姆渡文化……[詳細]
導讀:6月22日,從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傳來好消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這意味著中國大運河這部史書又翻開嶄新的一頁,而作為大運河27個申遺城市之一的寧波也從今天起躋身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行列。那么,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大運河寧波段是什么樣的,大運河申遺成功又為寧波帶來了什么呢? 世遺:靚麗而厚重的世界級文化名片"寧波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著31處文保單位和源遠流長能追溯到7000年前歷史的河姆渡文化……[詳細] 申遺成功后,讓大運河可持續發展有專家指出,調和保護與開發之間的矛盾時,首要原則就是要尊重歷史和自然,以合理的方式讓文化遺產延續……[詳細] |
浙東運河上虞至余姚段中的寧波段
從五夫升船機至曹墅橋。這段運河是溝通曹娥江和姚江的運河河段,歷史上對促進沿線城鎮的繁榮發揮了重要作用,至今仍保留著運河兩岸村鎮相依的自然風貌。根據文本內容,這段運河始建于宋代(10~13世紀),是利用當地的湖泊沼澤,經人工整理后形成的運河。現為六級航道,平均寬22米,水深1.5米。
浙江運河寧波段
從余姚丈亭三江口經慈城,向南抵小西壩,總長約23公里。這是宋代浙東運河黃金時期開鑿的航道,取代了丈亭以東姚江自然段,避免海潮對航道的影響,這種自然江河與人工塘河并行結合、因勢取舍的設計、構筑理念與航運方式,正是寧波地區古代航運系統的一個重要特征,體現了線路規劃的科學性。
寧波三江口和慶安會館
寧波三江口是大運河連接海上絲綢之路的連接點。
寧波慶安會館,則是浙東運河沿線,在水運交通便利、商業發達經濟繁榮的地區,逐漸發展出的商業設施。反映了大運河沿線因運河而發展繁榮的貿易和工商業情況,代表了由于漕運維護修建的大運河衍生影響。會館同時又是祀神的廟宇,供奉航海保護神媽祖。
浙東運河又名杭甬運河,是中國浙江省境內的一條運河,西起杭州市濱江區西興街道,跨曹娥江,經過紹興市,東至寧波市甬江入海口,全長239公里。運河最初開鑿的部分為位于紹興市境內的山陰故水道,始建于春秋時期。
2008年11月,作為京杭大運河的延伸段和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聯通的通道,浙東運河被列入中國大運河申遺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浙東運河的歷史:浙東運河的歷史最早可上溯至春秋晚期越國開鑿的"山陰古水道"。根據歷史文獻記載,這條古運河從紹興東郭一直延伸到曹娥江旁,全長20余公里。在此基礎上,晉代人溝通了姚江與蕭紹平原河道的聯系,使它的功能得到進一步發揮;秦統一中國后,對溝通錢塘江和長江的水道作了整治,初步奠定了浙東運河的基本走向;隋煬帝在開鑿京杭運河時,對它也作了整治,使它與京杭運河的溝通更加暢通;唐中葉,曾多次對浙東運河進行疏通、深挖和修筑,并對兩岸平原溝渠進行整治,便利灌溉和航遠;南宋時,歷時近一個世紀對其全線進行了一系列大規模的疏浚,通航狀況大為改善;清康熙年間,在浙東運河上大規模修筑了河道和河堤,方便了運河沿線的水路交通。
古時,丈亭以水陸交通便捷、商貿發達著稱,為寧紹水陸重鎮。當年被譽為"奪得千峰翠色來"的越窯秘色瓷,走大運河載至寧波,再從寧波經海上絲綢之路銷往日本、朝鮮、西亞、非洲等地。而丈亭,正是這條綿延萬里運輸線上的重要一環。丈亭老街依姚江而建,昔日街巷的繁榮在如今的丈亭依然能找到諸多印記。
慈城境內有一座彭山塔,這座塔是運河的指航標。慈城扼守姚江、慈江、剎子港,是運河沿岸的交通重鎮,浙東運河從丈亭到鎮海口出海要經過慈城,也是運河邊一個上岸的地方,可供商旅歇腳、住宿。慈城與運河有關的遺存也很多,慈江、剎子港等運河河道,夾田橋、慈江大閘、太平橋等運河遺存都位于慈城鎮境內。
歷史上,運河兩岸分布著眾多古渡,如丈亭渡、河姆渡、城山渡、邵家渡,方便兩岸民眾往來。這些渡口有的至今仍在發揮著作用,如半浦渡。現古渡口設有渡亭一間,保留石柱天燈一座,右側涉水下坡有20余級石階。江水日夜從半浦村前繞過,當年旅人的悲歡苦樂也只有這座古渡口才記得了。
大西壩位于鄞州區高橋鎮大西壩村,它是溝通西塘河和姚江的咽喉,也堪稱"浙東運河上的甬城門戶"。大西壩曾是大運河寧波段上的重要渡口,熱鬧了千百年后,隨著陸上交通的崛起而漸漸歸于沉寂。
高橋地處西塘河與大西壩河的交匯處,以洞高、孔大著稱,有著"航舶過往風帆不落"之說。宋人袁商在《重建高橋記》里曾言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橋橫跨西塘河北岸,南通晉家橋,北通大西壩村,自昔由杭、紹來寧為必經之路。"如今,店鋪林立的盛景早已不再,但高橋依然兀自屹立于西塘河之上,訴說著昔日的輝煌。
三江口就是以前浙東運河的出海口,它既是大運河的末端,又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唐長慶元年,即公元821年,明州刺史韓察將州治從小溪(今鄞江鎮)遷至三江口,標志著今寧波城建城之始。城市枕江而建,因甬江直通東海,位于寧波城中心的三江口理所當然地成為了聯通內河航運和海洋貿易的一個重要交匯點。
![]() 海上絲綢之路項目 |
海上絲綢之路項目寧波海絲文化源遠流長,早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先民們濱海而居。寧波港經歷了從木帆船到蒸汽動力的火輪船、柴油機動力的輪船,最后到集裝箱巨輪,這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發展序列。 寧波現有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存120余處,按不同歷史功能分為港口與貿易、城市建設、多元文化和海防要塞四類,其中10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已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
越窯青瓷遺址項目2003年,上林湖越窯遺址走上了申遺之路,2006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申遺預備名單。2012年國家文物局對該名單進行了更新和調整,上林湖越窯遺址繼續成功"留名"。 古越有湖名上林,湖畔有窯稱越窯。越窯青瓷,作為中國最早的成熟瓷,舉世聞名,而在南宋以后,傳承千年的瓷業逐漸沒落,只留下了百多個古窯遺址。這是中國歷史上燒造歷史最長、保存最完整的古窯址,被稱為"露天青瓷博物館"。 |
![]() 越窯青瓷遺址項 |
申遺不是目的,科學、合理地保護和傳承運河文化,繼續發揮運河在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的宗旨。保護運河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城市發展也只有逗號沒有句號。我們將以運河成功申遺為新的起點,努力把大運河這份厚重的文化遺產、人類的共同財富保護得更好,同時也讓寧波這座港口城市,借由世界文化遺產這一靚麗厚重的名片,走到世界人民面前,由此開始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