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三月是屬于雷鋒的月份。歲月之河悄無聲息地淌去,時代的精華卻在歷史的拐角處沉淀下來,結(jié)晶成了我們學而不倦的雷鋒精神。 雖然雷鋒已經(jīng)離開我們半個世紀,但“雷鋒精神”從來沒有從人們的身邊遠去,許許多多的“雷鋒”其實就活躍在你的身邊。他可能是一位出租車司機,可能是一位人民警察,可能是一位環(huán)衛(wèi)工人,也可能是一名“白衣天使”...... 在第51個雷鋒紀念日來臨之際,鳳凰網(wǎng)寧波站推出“寧波正能量”系列專題,為你講述寧波一個個“雷鋒”的故事。讓我們追隨雷鋒的光輝足跡,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弘揚社會正氣,共同培育和踐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
解讀人民的孝子徐祥青 關(guān)鍵詞: 樂觀 低調(diào)
村民冒著風雪送別徐祥青
徐祥青1966年2月出生,1985年入伍,1990年參加公安工作。
2014年2月5日,徐祥青因癌癥醫(yī)治無效逝世,年僅48歲。
曾被評為2012年象山縣抗臺救災先進個人、象山縣公安局2012年度“十佳民警”, 2012年度“最美象山人”,2013年度全市公安機關(guān)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寧波好人”,2012-2013年度“全省優(yōu)秀人民警察”,“美麗警察”,全國公安機關(guān)“學雷鋒活動成績突出個人”,立個人一等功一次。目前,徐祥青同志的先進事跡已入編象山黨史。
- 在寧波象山大徐村,只要一提起他,村里人就會豎起大拇指,這個人是徐祥青,今年48歲,是象山縣公安局后勤科民警。他沒做過轟轟烈烈的大事,所做之事都是舉手之勞。但就是這些小事,他堅持了29年。老百姓喜歡他,稱他為“大徐村民的好兒子”。 一個月前,徐祥青永遠地離開了我們。而建孤寡老人食堂,讓他們吃上一口熱騰騰的飯菜,是他臨終前最大的心愿。 今天,在3.5雷鋒紀念日來臨之際,鳳凰網(wǎng)寧波站記者走進大徐村,走進這個“老年食堂”。 火紅的燈籠、整潔的桌椅、熱氣騰騰的飯菜,還有老人的笑臉,這是記者看到的景象,看著村里的孤寡老人的一日三餐沒有了后顧之憂,相信徐祥青也應該含笑九泉了。
- 尊敬老人、助人為樂,是徐祥青一家的家風。徐祥青古稀之年的父親徐振倫,是大徐村里無人不曉的“大雷鋒”,經(jīng)常背著一個“百寶箱”,不管村里哪戶人家遇到難題,就立馬無償幫助。
- 這一份助人的赤誠之心,通過言傳身教,代代相傳。
- 每次村里老人有事,在象山丹城工作、生活的徐祥青總是能在第一時間趕回來。這是因為他在村里有“眼線”———他的父親徐振倫。
- “你瓜子買得太硬了,買來給誰吃,牙齒吃掉下來怎么辦?”徐振倫對兒子敬老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經(jīng)常數(shù)落他工作沒有做到位。
- 這也難怪。在村里,徐振倫自己就是公認的“活雷鋒”。哪家有東西壞了,他就當自家的一樣認真修理,有時還自掏腰包買零件;誰家需要幫忙,他就立馬放下手頭上的私活,第一時間趕到現(xiàn)場救急。
- “爸爸平時話不多,但他用行動告訴我,尊敬老人是分內(nèi)事。”徐祥青說,父親沒有做過什么令人印象特別深刻的,驚天動地的大事,但那一件件的小事,如涓涓細流,流進自己的心里,生根發(fā)芽。
- 徐振倫的一句話給徐祥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心里有老人,不是買幾樣東西就能解決的,要知道老人心里想什么,要知道老人真正需要什么?”徐祥青將這句話牢牢記在心里,不斷積累經(jīng)驗,試圖真正走進老人心里。
- 退休后,徐振倫攬下了義務管理殷夫紀念館的活,而這一干就是18年,18年里,老人每天早上8點半開門打掃清潔,每天下午四五點來檢查關(guān)門,即使是在徐祥青追悼會的那天,徐振倫也不忘到殷夫故居看看。
- 當問到徐家的家風家規(guī)時,徐振倫告訴我們:“隨心、平心、寬心、愛心。”徐振倫告訴記者,祥青走了,但徐家的家風沒有倒。
- “爸爸平時話不多,但他用行動告訴我,尊敬老人是分內(nèi)事。”徐祥青說,父親沒有做過什么令人印象特別深刻的,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卻是那一件件的小事,如涓涓細流,流進自己的心里,生根發(fā)芽。
- 徐祥青敬老的舉動最早可以追溯到1985年。那一年,才19歲的他參軍入伍,領(lǐng)到了人生第一筆工資。
- 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村里的“五保戶”阿富公。老人住著低矮的茅草房,由于少人照顧,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 之后,徐祥青省吃儉用,在當年春節(jié)前夕,將好不容易攢下來的20元錢匯給了老人,讓老人過了個好年。然而,第二年老人就去世了,這一切觸動了徐祥青的心,讓他體會到了“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心痛。
- 從那時起,他決定將大徐村的老人當作自己的親人一樣盡心行孝。
- 轉(zhuǎn)業(yè)回來后,只要單位不加班,徐祥青幾乎每周會回村里來“報到”,給老人送點吃的東西、陪著老人嘮嗑、幫助老人整理屋子、檢查家用電器等等。
- 前年,象山港大橋開通了,幾位老人想去看看大橋!徐祥青聽到后,在當年重陽節(jié)就花了幾千元錢租來一輛大巴車,載著全村70多名老人去看象山港大橋,這樣免費的重陽節(jié)活動徐祥青已給他們組織了多年。
徐祥青生前為村里的老人換燈泡
指著相片說:“他們都是我的親人。”
徐祥青向老人噓寒問暖。
- 當初是徐振倫的言傳身教感染了徐祥青,那么徐祥青的敬老舉動也同樣影響著他的兒子。
- 放寒暑假時,徐祥青偶爾也會帶上兒子徐嘉峰去老人家打掃衛(wèi)生或送些米、油。徐嘉峰一直以為,父親做好事也只是偶爾為之。
- 直到去年年初,媒體對徐祥青29載默默幫助老人的事跡進行報道后,徐嘉峰才發(fā)現(xiàn):平時樂觀、開朗,“像個小孩”的父親還有另外一面,“感到震驚,令人肅然起敬。”
- 年幼時的徐嘉峰在爺爺奶奶的寵愛下,和眼下很多孩子一樣,是家中的“小皇帝”。有一次,他跟徐祥青上街,看中一件玩具,賴在商店門口,非要買不可。徐祥青也不說什么,頭也不回就走了,最后他還是打電話求助才回的家。 “從此之后,我就改掉了這個毛病。”徐嘉峰說。
- 潛移默化中,徐祥青樂于助人的精神在徐嘉峰心中扎了根。大二那年,他靠做家教賺了1000元。有一次,徐祥青和他在家閑聊,說起大徐村的寒門學子。徐嘉峰二話不說,當即把1000元捐了出去,“當時我爸也不知道我有這筆錢。”
- 除了家中長輩的影響。還有一位老鄉(xiāng)的事跡,也總是鼓勵著徐祥青以及周圍的人,他就是被譽為“京城活雷鋒”的孫茂芳。
- 孫茂芳,49年如一日學雷鋒,曾走遍八省一市宣講雷鋒精神;他,先后資助了近20名孤寡老人、殘疾人和30余名特困學生;他,身穿軍裝、佩戴勛章,拿著學雷鋒專用名片走街串巷……
- “我出生在象山東陳鄉(xiāng)的農(nóng)民家庭,母親早逝,她臨終前跟我說的最后一句話是‘做個好人’。多年來,我一直牢記她的教誨。”
- 2003年,孫茂芳回到象山老家,在村里轉(zhuǎn)了一圈,就將兒子準備結(jié)婚用的1萬元錢捐給村里修路。他與村干部到附近的工廠募捐,共募集了30多萬元建設(shè)資金。“致富路”很快修好,村里的農(nóng)產(chǎn)品從這條路源源不斷地運往山外。
- “學雷鋒做好事,一時吃虧是有的,但最終是幸福的、快樂的。”孫茂芳說,他最難忘的是,一次在街頭參加學雷鋒活動時暈倒了,是6名小學生掏出零花錢,打的送他到醫(yī)院救治。“幸福是什么?就是那種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覺。”面對記者的追問,孫茂芳笑了。
- 160年前,美國作家寫過一個叫《警察的“謊言”》的故事:小鎮(zhèn)青年因女友移情別戀自盡,死者的親屬哀傷而絕望,不僅因為親人逝去,還因為他們是基督教徒,保守的小鎮(zhèn)居民會視他們?nèi)覟楫惤掏健H欢瑐赊k案情的警長卻宣告:“這是一起謀殺案!”面對大惑不解的助手,警長嚴肅地說:“一句因仁慈而說出的謊言,上帝也會裝著沒聽見。”故事告誡人們:編造為他人幸福的謊言而得到高尚。
- 一年前,象山縣發(fā)生了一起現(xiàn)實版的“警察的謊言”。大徐村一位老人向省公安廳投寄一封信,“舉報”民警徐祥青多年來在“謊言”的掩蓋下,自掏腰包默默地照顧、資助著村里上百位老人。他的那些“謊言”善良、純潔、高尚,令人肅然起敬。
- 徐祥青“撒謊”起來心細如發(fā),分明是自掏腰包資助困難老人,但“謊稱”是別人托我轉(zhuǎn)交給你的、是“政府發(fā)給你的”;分明是借錢幫人付了住院費,卻說是醫(yī)院有“綠色通道”;……徐祥青這樣做,除了擔心有人不理解會產(chǎn)生風言風語外,更主要是考慮到很多老人并不希望被人當作需要照顧的對象,因此產(chǎn)生思想負擔。

- 在徐祥青的心中,全村的老人都是自己的親人。
- 2011年,村子里出現(xiàn)了蹊蹺事,許多老人收到了莫名的補助款,有細心的老人去鎮(zhèn)政府里一打聽,并無此款項。村里老人將此情況向村長反映后,村主任也沒弄明白。到了2012年初,莫名補助款又來了,這次村主任覺得肯定是有人在做這個事,決定要查清楚。事情發(fā)生后,村主任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徐祥青,打電話給徐祥青時,徐祥青矢口否認,沒有做過。
- 幾個月后,村民周成海找到村主任,說這筆補償款很大可能是徐祥青發(fā)的,他剛才在徐祥青家里時,聽到徐祥青跟別人打電話說起此事。至此,事情終于水落石出,徐祥青看望老人時,很多老人不愿收徐祥青的錢,徐祥青為了讓老人安心收下,就借助于其妻子在鎮(zhèn)政府負責財務為由,說這些錢是鎮(zhèn)里的補貼,是鎮(zhèn)里托他帶來的。
- 村主任說,事情查清后,村里開會粗略統(tǒng)計了一下,收到徐祥青補助款的有30多人。徐祥青究竟幫助了多少人,做過多少好事已經(jīng)無法統(tǒng)計,有些老人已經(jīng)過世。就現(xiàn)在的統(tǒng)計來看,村里80多位老人受過徐祥青的救助,這些年徐祥青花在村里老人身上的至少10多萬。
- 老年食堂坐落在村子中央,外墻上“大徐村居家養(yǎng)老中心”幾個大字格外顯眼。
- “這幾個字還是前幾天才寫上去的。”村支書翁榮良介紹說,“這個老年食堂的取名本來要征求徐祥青的意見,可他一直在醫(yī)院,后來村民就根據(jù)他當初的意愿,取了‘居家養(yǎng)老中心’這個名字。”
- 粉刷一新的白墻,在陰雨朦朧中顯得格外耀眼。特別引人注意的是“老年食堂”的外墻,上面寫著“棄官尋母”、“百里負米”、“孝感動天”3個尊老、敬老、助老的故事,仿佛在講述這個“老年食堂”與眾不同的來歷。
- 每個人只要懷揣夢想,就有機會走上浙江衛(wèi)視《中國夢想秀》這個大舞臺。去年12月21日晚上,徐祥青已身患重病,但他就是因為懷揣著一個夢沒有圓,走上了《中國夢想秀》舞臺。
- 在《中國夢想秀》的舞臺上,徐祥青告訴大家,想給大徐村的孤寡老人們建一個老年食堂,讓手腳便利的老人們,可以一日三餐有溫飽,讓手腳不便的老人們也可以吃到送上門的熱騰騰的飯菜。
- 他的這一愛心感動了現(xiàn)場266位夢想觀察員,公益捐助團為他現(xiàn)場圓夢,所有人都感受著徐祥青身上那股閃閃發(fā)光的正能量。
- 從杭州回來后,徐祥青由于身體不適住進了醫(yī)院,在病床上,他仍念念不忘老年食堂的進展情況。他說,等自己身體允許了,一定會把這個夢想付諸實施,爭取早日實現(xiàn)。
- 他去參加中國夢想秀,根本不是為了一個人出風頭,而是想借這個平臺,實現(xiàn)他的讓眾人為老人施愛的夢想。
2013年4月17日
徐祥青在最美象山人頒獎典禮上。
徐祥青一家合影
前排是父親,旁邊是兒子和妻子
- 連著數(shù)日的連綿細雨,昨天(3月3日)的象山終于開晴。走進象山大徐村,淳樸好客的村民就迎了上來詢問是去哪里,得知我們要去老年食堂,其中一位蔣女士說她是老年食堂的義工,可以跟她一起去。
- 象山大徐村,這個近段時間被媒體鋪天蓋地表揚的寧波好人徐祥青的老家,這個“大徐人民的好兒子”,在2月5日去世,而他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建設(shè)一個老年食堂,讓手腳便利的老人可以一日三餐溫飽,讓手腳不便利的老人可以吃上送上門的飯菜。今天,筆者來到了這個老年食堂,剛開業(yè)不久的食堂嶄新一片,占地500多平的食堂被打掃的干干凈凈。
- 大徐村的村中心,離徐祥青的老宅不遠,老年食堂就坐落在這。
- 穿過長長的小巷,一間古香古色的平房佇立眼前,粉刷一新的白墻,掛著“居家“養(yǎng)老中心”的牌子,在一片黑瓦灰墻中,顯得格外亮眼。
- 院子寬敞,邊上種了不少花草,經(jīng)過屋外的走廊,外墻上掛著三幅宣傳畫,“棄官尋母”、“百里負米”、“孝感動天”,每一幅畫里都是一個尊老、敬老、助老的故事。
- 房子不小,有三百多平方米,一間餐廳、一間廚房,洗手間、儲藏室、辦公室,該有的都有。
- 為了紀念徐祥青,餐廳有了新名字,“祥青餐廳”,一走近,掛在墻上的一張巨幅照片吸引了記者的注意。照片中,在大徐村老年協(xié)會的門口,20多位老人站得筆挺,徐祥青就在中間,還是那樣高大,還是那樣笑臉憨憨。
- 2013年2月拍下的照片,一年后再見,近在眼前,鮮活如初。
- 餐廳整潔明亮,長桌圓桌依次排好,椅子是毛竹椅子,桌布是橘紅色的,透著一股溫馨和喜氣。轉(zhuǎn)了一圈,記者發(fā)現(xiàn),偌大的餐廳竟沒有一根柱子,前來幫忙的村民告訴記者,這是祥青的設(shè)計,老人大多行動遲緩,眼神也不大好,沒有柱子,來吃飯的老人就不會磕著碰著。
- 都說徐祥青心思如發(fā),老年食堂的每一處細節(jié),都無不體現(xiàn)著這點,就連臨終前,他還惦記著食堂的一點一滴。
- 記者注意到,“祥青餐廳”出菜窗口,放了一只畫著笑臉橘子。徐祥青生前曾在辦公桌上放了兩個畫有笑臉的橘子,一個對著自己,一個對著同事,代表他的樂觀精神。
- “這張笑臉會堅持放下去,不僅是為了紀念祥青,也是為了記得祥青的精神。”
-
- 下午兩點,安靜的老年中心只聽到一陣陣切菜聲,在蔣女士的帶領(lǐng)下,我們來到了食堂的后廚,米魚的香味已經(jīng)彌漫開來,都是相熟的朋友,蔣女士一到廚房就開始洗菜拋皮,“周師傅早上6點就去買菜了,每天都在老年食堂給老年人做飯。”蔣女士給我們介紹這位同樣滿鬢花白的廚師。今年66歲周梅全,和徐祥青還是故友、鄰居。問起徐祥青就一下就沉默了,只是跟我們說:“祥青是個好人,我們都該跟他學習。”
- 開過20多年的飯店,干了20多年的大廚,周梅全的手藝沒人說不好。幾年前,因為腿腳不好,退休回家,本以為這輩子再也不會操刀揮勺的周美全說,要不是祥青,自己可不會隨意攬活。
- “祥青家就在我家隔壁,看著他長大,做了那么多的好事,都應該向他學習,我也一樣。”周美全說,趁自己身體還行,就決定接下這個活,發(fā)揮發(fā)揮余熱,讓走了的祥青也有個安慰。
- 同樣是在食堂做義工的張女士,提到徐祥青,“以前他老會來村里做好事,現(xiàn)在他不在了,我們應該來繼承發(fā)揚他的這種精神。”張女士還跟我們透露,他來老年食堂做義工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他的丈夫甚至鼓勵她多去照顧老人,家里的家務活他來做。
- 回到老年食堂的時候正趕上開飯,熱氣騰騰的飯菜一上桌,香味撲鼻。都是一些孤寡老人,一天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和大伙圍坐在一起,吃吃飯,聊聊天。徐振倫也與他們坐在一起,他把家里自己腌制的螃蟹拿出來跟大家分享,老人們吃的津津有味。
- 當我們問到一位80多歲的老人時,他說,他好多次受到徐祥青的照顧,他一個人住在老家,因為長期沒有親人的照顧,徐祥青經(jīng)常會來看望他,還給他送錢送吃的,沒想到這么個好人這么早就走了,說到這個,老人眼里都泛上了淚花。
- 在食堂忙里忙外的一個年輕小伙正給老人打著飯,他叫周成海,他也是老年食堂的義工,他告訴我們他以前接受過徐祥青的幫助,現(xiàn)在他要繼承發(fā)揚徐祥青精神,建老年食堂是他的心愿,現(xiàn)在我們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來完成徐祥青的遺愿。
- 正說著,他已經(jīng)拎上了保溫桶,他說他要給一個中風在床的老人送飯去,跟著周成海,我們一同前往了這戶人家,穿過一條窄小的石子小路,來到了老人家里,因為長期中風在床,這位老人只能靠子女來料理日常,根本不能動手吃飯,周成海把告訴我們,只要村里有老人生病不能去食堂吃飯,他們都會上門給老人送飯的。
- 大徐村老年食堂這份遺產(chǎn)飽含著徐祥青的心血,傾注了他對老人無限的關(guān)愛。現(xiàn)在,老年食堂已經(jīng)開張,老人們已經(jīng)開始在食堂吃飯,而徐祥青卻離開了老人們,這份實實在在的遺產(chǎn)正在激勵更多的人,接過他的愛心接力棒,在他去世后能夠繼續(xù)照顧大徐村的老人們。
- 周主任告訴我們,之前社會各界給老年食堂捐助的60萬已經(jīng)所剩無幾,而《中國夢想秀》承諾的10萬元夢想基金到現(xiàn)在還沒有到賬,眼看著老年食堂資金越來越少,而每天的食物都需要保障,“現(xiàn)在象山、寧波各個單位都在捐資,村民們把自家種的菜都往食堂送,”只希望我們的老年食堂能永遠辦下去,幫助越來越多的人,把徐祥青精神發(fā)揚光大。
- 在徐祥青身上找不出什么驚天動地的事跡,可就是他看似平凡細微的一舉一動,不僅踏踏實實落在老人們孤寂的心間,也真真切切印在了身邊人的腦海中,震撼著我們的心靈。
- 或許,我們的好人徐祥青并未曾離開。他的一舉一動已經(jīng)在那些見證過他敬老事跡的人,那些受過他幫助的人,還有他的家人心中打下烙印。
- 讓人感到欣慰的是,有些變化,雖然微小,但總在發(fā)生。周主任長告訴我們,自從徐祥青那么多年來默默照顧老人的事跡在村里傳開后,村里的風氣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著一些微小,可喜的變化,風氣好了很多。
- 據(jù)悉,為了更好地傳遞徐祥青精神,象山縣公安局決定將之前的承擔愛民幫困任務的“知心警花”和“陽光警隊”合并,成立“徐祥青愛民警隊”,將愛民敬老的傳統(tǒng)延續(xù)下去。同時,大徐村居家養(yǎng)老中心準備專門開設(shè)徐祥青事跡陳列室,讓人們學習他29載無私奉獻的精神。
- 徐祥青精神已經(jīng)深深扎根在大徐這片土壤上,開出了報春的花蕾。
- 編輯手記: 在孤寡老人們含淚的目光中,在村民們的交口稱贊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位不善言辭的基層民警,所做之善事讓人既詫異又動容:他用自己近半的收入,接濟困難老人,不但逢年過節(jié)探望,還經(jīng)常組織他們外出旅游;節(jié)假日,他為老人打掃衛(wèi)生,帶他們看病求醫(yī)……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做好事不留名,常年借他人之名為老人們謀福利,直至去年才被村干部調(diào)查出是其所為。 為人民服務絕不是一句空口號,為人民服務到實處、急處、難處,才能體現(xiàn)人民警察的真正光榮。黨的十八大明確要求,公安機關(guān)必須“切實肩負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shè)者、捍衛(wèi)者的職責使命”。這“兩個者”的雙重定位,為公安機關(guān)在新時期如何自覺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目標,奠定了思想基礎(chǔ)、指明了工作方向。而和諧的警民關(guān)系,則是公安機關(guān)踐行好“建設(shè)者”和“捍衛(wèi)者”職責使命的基礎(chǔ)條件。 在這個春天,在甬城大地,暖暖的警民魚水情在交流涌動。正是這股暖流的存在,使得我們的家園更加平安,我們的生活更加和諧。我們衷心祝愿這和諧警民之情,如青松般常綠,如春筍般蓬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