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橋的歷史,幾乎與寧波城同齡。唐長慶元年(公元821年),明州刺史韓察在奉化江、姚江和甬江交匯之處的三江口之西筑寧波城。鑒于商旅渡江之苦,唐長慶三年(公元823年),明州刺史應彪用篾索將16舟連成排,上鋪木板,在奉化江近三江口處,建成寧波歷史上第一座跨江橋梁。橋建成時,空中適有虹霓出現,遂取橋名為“靈現橋”,又稱“靈建橋”,簡稱靈橋。[詳情]
靈橋改建工程中的質量要求近乎苛刻。 如拌水泥、澆橋面用的砂石,全都用篩子仔細篩過,過大過小的都不要。篩過后的砂石被清洗得一塵不染,檢驗時用白紗布把砂石包起來,解開后,紗布必須依舊干凈潔白。獨特的工藝,考究的質量,使靈橋建得異常堅固。[詳情]
根據相關記載,靈橋“用幣七十萬有奇,不費公帑,悉輸于民”。除了上海知名人士的捐贈,當時,寧波老百姓承擔了20多萬銀元的費用。
1934年寧波城區人口只有20多萬,也就是說幾乎每個寧波人都要拿出一塊銀元,“聽老人說,當時家里能賺50塊銀元就可以請娘姨了,也就是現在的保姆。普通老百姓一家四口的生活費12塊銀元也足夠了。不過,當時很多寧波人雖然平時省吃儉用,銅鈿沒有一個,但是聽說要捐建靈橋,也會紛紛解囊相助。”[詳情]
在寧波市城市基本建設檔案館,珍藏著一本厚厚的《重建靈橋紀念冊》,乃當年改建靈橋滬甬籌委會所編,出版于1936年6月,當年印數不詳。目前,僅寧波城建檔案館、寧波市政管理處和寧波市檔案館各有一本。這本紀念冊既是一份嚴謹的工程技術檔案,也是一份充滿了溫情的寧波城建史冊。 [詳情]
在76歲老人王鐘仙的眼里,這座比她還年長一歲的靈橋,是孩提時的一個夢想。當時她們家住在海曙區鎮明路,平常難得出門,每次去靈橋,就像過年一樣歡呼雀躍。
那個時候,是上世紀40年代,靈橋周邊的房屋都很低矮,遠遠望去,靈橋便顯得雄偉壯觀、氣吞如虹,高高的橋拱似在云端。這是如今的年輕人無法領略的情懷。是的,在大多數老寧波人的腦海中,靈橋就是那童謠里的“外婆橋”,如此親切,如此依戀。
“靈橋上有幾根吊柱?”記者問。“左右共20根。”王偉國脫口而出,嘴角浮現出一絲難以察覺的微笑。也許他覺得,這樣的問題對曾在橋上值勤九年的巡警來說,實在是太低級了。在當上寧波海曙巡警大隊一中隊中隊長之前,王偉國一直在靈橋上巡邏。“當時我的崗亭就設在江廈公園里,抬頭就是靈橋。”王偉國說。抬頭是靈橋,低頭就是奉化江,每天早上7點半上崗,在靈橋上抓小偷、維持秩序、救落水的人、開導想不開的人……[詳情]
靈橋是寧波市區最早的跨江大橋,今年79歲的胡紹來是寧波最早的公交車司機。1956年,胡紹來開著公交車駛上靈橋,“我是第一個。”他有些得意:“那時寧波公交公司一共才兩輛車。”戴著勞保手套的胡紹來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年輕得多,他現在住江北,偶爾會去看看靈橋。 [詳情]
輕輕的我來了 就想看一看老氣暮秋的靈橋 我輕輕地舉起手 向靈橋揮一揮手 說了聲再見
奉化江旁邊的柳樹 在江夏公園到處都是 公園里面的草坪 嫩嫩的小草綠油油 靈橋的倒影 在江里的倒影 非常清楚 就像半個月亮一樣
造在江面上的靈橋 就像一道鋼鐵彩虹 不僅縮短了城市的路程 更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橫跨在江東海曙兩頭的靈橋 幾十年來也受了很多的苦 被日本人的炸彈炸過 被運輸船狠命地撞過
現在 靈橋年紀大了 外在內在的毛病越來越厲害 你不要以為我們嫌棄你 實在是時間一長 要對我們的安全出行造成很大的危險 市政府的領導做了決定 要對你重新維修 把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 一年以后 要給你重新年輕的感覺
輕輕的我走了 想想將來你的摸樣 我的心里很踏實舒服 等到你重新開通的哪一天 我再來你的地方 向你揮一揮手 也讓我感受一下年輕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