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摘要:
剛剛過了正月初三,傳統的春節在不少農村似乎“嗖”地一聲就結束了。
今年的春節,記者感到,在一些農村,小時候那種濃濃的年味已經不見了影子。作為一種傳統節日,一些基本的年俗,除了上墳、貼對聯、給長輩磕頭拜年、祭灶等尚存外,春節已經過得簡單而粗糙,文化味道日漸式微。
|
|
|
|
|
剛剛過了正月初三,傳統的春節在不少農村似乎“嗖”地一聲就結束了。
今年的春節,記者感到,在一些農村,小時候那種濃濃的年味已經不見了影子。作為一種傳統節日,一些基本的年俗,除了上墳、貼對聯、給長輩磕頭拜年、祭灶等尚存外,春節已經過得簡單而粗糙,文化味道日漸式微。
在中國所有的節日里,春節是最具文化內涵和傳統魅力的節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個節日。“農村人很忙了,忙著出外打工掙錢。”年逾古稀的父親說,“人們沒有足夠的時間過一個消停的完整的年了。”
事實上也是這樣的。在村里,空巢已經是很普遍的現象,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有的大年三十尚在回家的路上;外出工作的人員大年三十還在上班,回老家過春節只能在大年初一。而春節最重要的,是大年三十晚上的團圓。“年三十回不了家,就不像過年了。”父親這樣說。而一年中很難團聚的兄弟姐妹們,聚集到一起,年也過得單調,更多的活動就是打撲克搓麻將,坐等日落和日出。
按照傳統,從臘月二十三的小年開始,春節的序幕就已經拉開了,一直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有不同的內容: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灶王爺上天”之日;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置辦年貨;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大年三十,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大年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俗稱“迎婿日”;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大年初四祭財神;大年初五俗稱“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大年初六,商店酒樓正式開張營業;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大年初八是谷日,傳說是谷子的生日;大年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誕辰,要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大年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大年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正月十二,搭建燈棚,為元宵賞燈做準備;正月十三,灶下點燈,預放元宵;正月十四,臨水娘娘誕辰,是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正月十五,夜照田蠶(神),觀顏色判斷一年的豐歉,后演化為元宵節觀燈等等。
事實上,在很多農村,這些傳統的年俗現在都是無法逐個逐日完整演繹的,主要還是人員流動的緣故。年前,外出人員就像斷了根的浮萍一樣,懷著一種尋根的沖動,千里迢迢而回。到了大年初三,好多人員又開始外出,就像被驚擾的麻雀群,撲啦啦又飛走一空,留下老人和小孩,小山村又恢復了它的靜謐。春節就像是原本該固定要刮的一場風,在整個社會的快節奏下,雖然不曾斷線,但也是倏忽而過。
“年輕人現在已經不知道這些風俗了。”父親說,“春節對老人來說,就是盼望兒孫們回趟家。哪天父輩們都過世了,興許他們春節就都不回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