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勞動力出現結構性短缺,質量與效率的雙重壓力日益顯現……當挑戰接踵而至,“人工智能+制造”逐漸成為一道必答題。近日,省經信廳公布2025年首批共103個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典型案例,創源文化、吉利汽車研究院、金山雙鹿、東方電纜等甬企占據其中的21個,數量位居全省第二。
智能賦能,甬企頻頻“出招”
在大榭石化一條近1400米長的隧道內,79根輸送易燃易爆氣體的管道密集排列。如今,兩臺智能巡檢機器人正替代人工,24小時不間斷地在軌道上來回滑行,實時檢測壓力、溫度和泄漏痕跡,將隱患響應時間縮短至“分鐘級”。
而在智昌科技,人工智能扮演的是“全流程調度員”角色。其打造的“匠心工業大模型”深度融合供、研、產、管、銷、服等核心工業場景,為客戶提供智能決策與流程優化支持。該公司副總經理王麗表示,在汽車領域已幫助客戶實現減員70%,在家具領域通過產業鏈協同將交貨周期從40天壓縮到12天,在能源領域實現減員40%和節能15%。
從人工智能數據標注這一前沿賽道切入,博登智能開發出多模態數據標注大模型,可同步處理文本、圖像、音頻和視頻等復雜數據,服務客戶包括多家汽車主機廠、自動駕駛企業及騰訊、阿里等AGI研發公司。其創始人趙捷將企業定位為工業“數據煉金師”,通過技術提升數據的“純度”與“價值”,推動行業從“手工作坊”走向“智能流水線”。
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指出,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至研發、生產、供應鏈各環節,成為驅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變量。此次入選的21個案例覆蓋數字經濟、裝備、消費品、材料等重點產業,涉及AIGC生圖、視覺檢測、智能巡檢、人工智能數據標注等多個領域。
未來已來,重新定義制造
2025年6月,工信部明確提出實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動,加快重點行業智能升級。這不僅體現國家層面對二者深度融合的重視,也為制造業在新一輪技術革命中指明了方向。
在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戰略咨詢委員會主任、浙江大學教授潘云鶴看來,人工智能賦能制造遠不止于提效降本,更深刻改變了制造系統的邏輯結構、組織與治理模式,推動制造業從流程驅動轉向數據驅動、從自動化邁向智能化、從人控系統進化為人機協同。
傳統制造體系長期遵循“感知—控制—執行—運營—決策”的層級架構,而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嵌入,正重構這一體系,成為支撐系統智能的“神經中樞”。
在感知層面,人工智能視頻分析、智能傳感器和工業物聯網使制造現場的“眼睛”更敏銳,實現從“能看見”到“能理解”的跨越,可自動識別異常、預警故障。
控制系統也因人工智能迎來變革。通過自然語言描述,人工智能能自動生成控制邏輯、流程圖甚至進行調試驗證,實現從“人寫代碼”到“人機共寫”的躍遷。
在執行層,工業機器人是具備實時判斷、路徑規劃和多機協同能力的智能體,其功能不再是機械地執行指令。
決策層同樣迎來升級。人工智能支持企業進行情景模擬,快速評估不同策略的資源占用與交付可能性;依托實時與歷史數據,預測質量波動、動態調整工藝;還能智能推薦補貨策略,提升庫存效率。
一場系統性的制造重構正在發生。這不是簡單插入某一環節,而是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制造網絡,重塑其核心邏輯。隨著越來越多的寧波企業投身人工智能探索,未來,“人工智能+制造”還將釋放更多可能性。
(殷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