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展翅翱翔的“神話之鳥 ”——中華鳳頭燕鷗\u003c/p>\u003cp>在浙江象山87座島礁的最東端——中鐵墩嶼,這個只有0.02平方公里的無人小島,一只佩戴藍色腳環的中華鳳頭燕鷗掠過浪尖,穩穩落在人工鋪就的細石子巢區。全球觀察記錄僅有200余只的“神話之鳥”——中華鳳頭燕鷗,80%的雛鳥在這里破殼。\u003c/p>\u003cp>而把它們迎回家的,是象山縣自然保護地管理中心副主任丁鵬——一個在荒島守望13年的甘肅漢子,和一支先后由259名中外志愿者組成的“護鳥艦隊”。\u003c/p>\u003cp>\u003cstrong>“得而復失,失而復得”:一只鳥與一座島的20年\u003c/strong>\u003c/p>\u003cp>中華鳳頭燕鷗是極危物種,其活動一定程度上是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指標。\u003c/p>\u003cp>2004年,一則消息轟動世界鳥類學界:在浙江象山海域的韭山列島,研究人員發現了20只中華鳳頭燕鷗。這種被稱為“神話之鳥”的極危物種,曾在人類視野中消失六十余年,一度被認定已經滅絕。\u003c/p>\u003cp>然而好消息并未持續,2004年和2007年,中華鳳頭燕鷗兩次選擇在此繁殖,卻均以失敗告終。“一次因為臺風,一次因為鳥蛋被人撿走。”丁鵬回憶。此后五年,這種珍稀海鳥再度杳無音信。\u003c/p>\u003cp>轉機發生在2013年。象山韭山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浙江省自然博物館、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等單位,決定開展一項前所未有的嘗試——人工招引中華鳳頭燕鷗。“這是國內首次將人工招引技術應用于極度瀕危物種保護”,丁鵬說。\u003c/p>\u003cp>項目采用“社群吸引技術”,通過放置假鳥模型和播放求偶鳴聲,引導燕鷗選擇此島繁殖。當時23歲的丁鵬,剛參加工作不久,便自告奮勇承擔起駐島監測任務。\u003c/p>\u003cp>“我從上大學開始就做好了要吃苦的心理準備。”這位甘肅蘭州小伙畢業于寧波大學航海技術專業,原本的職業路徑是遠洋貨輪上的高級海員。2013年在象山召開的人工引導干預鳥類選擇繁殖地的國際會議上,丁鵬說,“在座的各位專家都是保護‘神話之鳥’的老手,我是個剛入門的‘菜鳥’,但如果能為保護這種鳥做些什么,我愿意參與。”\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36/002D0B0BE07FC2B1ADF891746B20A66222367C80_size1053_w1080_h609.png\" alt=\"中華鳳頭燕鷗繁殖地——象山中鐵墩嶼\"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中華鳳頭燕鷗繁殖地——象山中鐵墩嶼\u003c/p>\u003cp>\u003cstrong>“孤島 180 余天”:丁鵬的“瓦爾登湖”青春\u003c/strong>\u003c/p>\u003cp>2013年4月,丁鵬背著背包第一次登上了中鐵墩嶼。包里裝著四五件衣服和10多本書,還包括幾本專門購買的《中國野外鳥類手冊》《瓦爾登湖》。行前,他特意看了電影《荒島余生》,“但是,當我真正登上這座無人的荒島時,才感覺到現實和電影還是有著巨大差別的。”\u003c/p>\u003cp>島上的條件極為艱苦。小島上,五節芒草茂盛豐郁,草叢中游竄著王錦蛇,碩大的老鼠四處奔走。丁鵬和一名叫康妮的美國研究生志愿者住在以前漁民遺留的石頭房子里,過起了與世隔絕的生活。\u003c/p>\u003cp>淡水是收集的雨水,撒點漂白粉消消毒;食物靠每半月一次的補給,因為沒有冰箱,肉兩三天必須吃完,大部分時間只能吃南瓜和土豆。電力依賴二塊太陽能板,但隨著五月梅雨季的到來,“太陽也不出現了”。\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36/C253FA7301EB7098C0D40C682BE75711F4F4EEF9_size815_w993_h661.png\" alt=\"丁鵬在海島上讀書的情景\"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丁鵬在海島上讀書的情景\u003c/p>\u003cp>由于匆忙,忘了帶剃須刀,半個月后,同事登島送補給時見到滿臉胡茬的丁鵬,驚呼“你怎么變野人了?”\u003c/p>\u003cp>最難熬的是等待。五月本是繁殖季,卻遲遲不見“神話之鳥”的身影,“剛開始還算開心,但后來招引的鳥沒有來,我和康妮整天在島上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逐漸無話可講、無事可做。這種等待,真的很痛苦!”丁鵬說。\u003c/p>\u003cp>根據既有經驗,招引工作往往需要三到五年才能成功,第一年的預期只是“給飛過的鳥留下記憶”。繁殖季過了,監測數據仍是零,美國志愿者無奈提前離島,丁鵬成了真正的“孤島守夜人”。就在項目組專家以為首次招引將以失敗告終時,轉機出現了。\u003c/p>\u003cp>當年七月中旬,丁鵬在保護區巡航管護時,發現有50只大鳳頭燕鷗(“神話之鳥”的伴群物種)降落在招引區域。“可能是個好兆頭!”他心里一動。兩天后,當他再次巡航到招引區域,剛轉到海島的一角,數千只海鳥一下騰空而起,碧海藍天,漫天都是海鳥飛舞。“那種激動,一輩子都不會忘記”,19只中華鳳頭燕鷗終于降臨。\u003c/p>\u003cp>2013年,經過丁鵬的6個月堅守,中鐵墩嶼最終招引到3300只大鳳頭燕鷗和19只中華鳳頭燕鷗在島上產蛋,孵化出了1000多只大鳳頭燕鷗和2只中華鳳頭燕鷗。這是有記錄以來中華鳳頭燕鷗第一次在寧波繁殖成功。\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36/772788EF857646BFD6E25CF718CA8A4558AC8C51_size641_w993_h599.png\" alt=\"鷗鳥在象山海島盤旋翱翔的情景\"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鷗鳥在象山海島盤旋翱翔的情景\u003c/p>\u003cp>\u003cstrong>從“兩個人”到“數字鳥島”:中鐵墩嶼的滄桑巨變\u003c/strong>\u003c/p>\u003cp>十三年間,中鐵墩嶼發生了巨大變化。\u003c/p>\u003cp>“現在,島上的條件越來越好,有了一套‘光伏+儲能’的微網系統,有了持久穩定的電力,手機有信號了,新建了板房,也能喝上淡水了,還有櫥柜、冰箱等等。”丁鵬介紹。\u003c/p>\u003cp>保護區在中鐵墩嶼上設置了3個觀鳥木屋和6個監控點,實現24小時全程監控。丁鵬在手機上通過“數字鳥島”系統就能實時監測中華鳳頭燕鷗的情況。\u003c/p>\u003cp>技術的進步極大提高了保護效率。工作人員為中華鳳頭燕鷗幼鳥戴上腳環,豐富研究數據;全方位攝像頭記錄下雛鳥出生的一刻;智慧監測系統讓保護工作更加科學精準。\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36/C1478D92F6605A0665147BBF5B716154A2690BEF_size351_w715_h472.png\" alt=\"在島上房間里監測中華鳳頭燕鷗的情景\"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在島上房間里監測中華鳳頭燕鷗的情景\u003c/p>\u003cp>但同時,他們始終堅持“盡量不破壞島上的原生態”的原則。除了用于生活、觀測的活動板房,島上沒有其他建筑。“路是多年來踩出來的,盡量不破壞島上的原生態,也能把錢更多地用在棲息地改造上。”丁鵬說。\u003c/p>\u003cp>為創造更好的棲息環境,工作人員將島地改造為梯田狀,形成平坦地塊,并鋪設地毯、碎石子,定期除草,人工筑巢,每當在中華鳳頭燕鷗和它們的伙伴大鳳頭燕鷗來臨前,丁鵬會帶領一行人開船登島、滅鼠抓蛇、除草平地,安裝上燕鷗們的假鳥模型,打開提前錄制的鳥聲,準備好一切,悄悄地待在觀鳥屋中,等待它們的到來。\u003c/p>\u003cp>發現“中華神鳥”也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保護工作不僅是丁鵬一人的堅守,十三年來,已累計有259名中外志愿者參與了這項事業。\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36/2618A25C7364967AB95DB51866D6DA4121E8C3ED_size260_w400_h299.png\" alt=\"丁鵬在準備拍攝鷗鳥的情景\"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丁鵬在準備拍攝鷗鳥的情景\u003c/p>\u003cp>“2013年是我最開心的時光”,談起難忘的事情,丁鵬說,“大概是2013年7月22日,我們又轉到那邊。那幾天每天都有很多鳥,景色很漂亮,天很藍,特別開心。緊接著,所有美國的、日本的專家的回程機票都退了,還來了很多媒體。”冷清的海島熱鬧非凡,讓丁鵬覺得特別有成就感,特別有意義。\u003c/p>\u003cp>2017年開始,保護區面向社會公開招募志愿者,“參與的人越多,社會的關注度更高了。”去年,“浙江招聘守鳥人300元1天”的話題沖上熱搜,媒體用“最詩意的工作”、“住在與世無爭的無人海島守護神話之鳥”來描述。當年共有3388人報名,經過初篩和面試,最終11人入選,申錄比達300∶1。\u003c/p>\u003cp>正是因為有大量志愿者的參與,使“神鳥”的招引、觀察、保護工作取得巨大進展。2014年,41只中華鳳頭燕鷗成功孵化雛鳥13只;2015年,成鳥52只,孵化雛鳥16只;2017年,成鳥26只,孵化雛鳥10只……2023年,成鳥數量最高至107只,孵化雛鳥28只,再次創下了中華鳳頭燕鷗全球一次觀測數量的新紀錄。\u003c/p>\u003cp>談起這些志愿者,丁鵬充滿感情,對他們的情況也是如數家珍。“每個志愿者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有的是作家、企業家、醫生、退休公務員,現在志愿者主要是相關專業的碩士和博士生。他們的名字、哪一年來的、來自哪里,我都記得,微信也都有加,我們之間也有互動。”\u003c/p>\u003cp>來自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美國志愿者康妮是和他相處時間最長的志愿者。還有一位浙大畢業的河南籍志愿者也讓丁鵬印象深刻,“他幫助我認識了許多島上的鳥類。在鳥類遷徙季節,島上有很多鳥,我一開始對它們并不熟悉,是他帶我認識的;在攝影方面,我最初只會用自動擋拍照,也是跟著他學習的。”\u003c/p>\u003cp>2023年,有兩位“95后”女生韓臻和趙子夢也是駐島志愿者,每天她們要前往監測點做記錄。兩個多月過去,記錄環志的本子上寫得密密麻麻。雖然曬黑是不可避免的,但兩個姑娘覺得值。“讓同齡人知道,浪漫的不是海島,是物種延續。”\u003c/p>\u003cp>保護力量還跨越了國界。2025年7月17日,“守護‘神話之鳥’?共續國際志愿情”活動在象山啟動,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泰國、韓國、中國的鳥類保護民間組織代表以及加拿大、土耳其的在甬國際志愿者代表共同簽署了《717守護“神話之鳥”國際志愿保護合作備忘錄》。\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36/233FDEB90069076698331A4BE98CB413FED30290_size978_w1080_h723.png\" alt=\"國際志愿服務寧波交流會圓桌研討會現場\"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國際志愿服務寧波交流會圓桌研討會現場\u003c/p>\u003cp>\u003cstrong>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延續:“如果重來一次,你還會上島嗎?”\u003c/strong>\u003c/p>\u003cp>十三年的守護結出了碩果。從2012年不足30只,到如今全球數量已超過200只;從最初的招引試驗,到如今累計孵化214只雛鳥,占全球繁殖總量80%以上——中華鳳頭燕鷗種群正在穩步恢復。\u003c/p>\u003cp>2022年11月9日,中華鳳頭燕鷗入選《中國水鳥保護十佳案例》,象山經驗被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列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最佳實踐”。\u003c/p>\u003cp>更令人驚喜的是,“神話之鳥”還成為象山的城市IP,帶動了一條綠色產業鏈的發展。丁鵬說:“中華鳳頭燕鷗為地方帶來了良好的綜合收益,因為這個鳥,象山在中國和世界的知名度也提升了,來考察、志愿服務、旅游的人也多了,‘綠水青山’真的可以變‘金山銀山’。”\u003c/p>\u003cp>因為出色的工作,丁鵬得到了社會的高度肯定,連續榮膺“浙江好人”、“寧波市道德模范”、“寧波市勞動模范”并獲“最美浙江人·浙江驕傲”提名表彰;入選“第十五屆寧波市優秀青年”、“寧波市突出貢獻青年”,“浙江省道德建設突出個人”等。\u003c/p>\u003cp>其孤島守護事跡先后被《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中新社、《中國日報》、浙江衛視等三十余家央媒及省級主流媒體深度報道。\u003c/p>\u003cp>“榮譽屬于集體,作為個人來講,大家在社會上工作,都是為人民服務,只是崗位不同而已。”丁鵬謙虛地說,“我們那邊條件確實艱苦一些,保護了一個明星物種,也算是沾了鳥的光,社會關注度高一點,僅此而已。”\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36/8BBDA461410A4E682700FD33232EFA3132623670_size156_w1080_h764.jpg\" alt=\"燕鷗集群\"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燕鷗集群\u003c/p>\u003cp>“如果回到10年前,讓你重新選擇職業,你還會選擇做這份工作嗎?”面對這個問題,丁鵬沉默了幾秒鐘,然后笑著說,“會!只是2013年那個夏天,我會記得帶剃須刀、記得和領導申請一臺空調,或者我們可以想辦法把居住條件再改善一下,把工作做得更好、更輕松、更快樂。不管條件如何,只要還能為地球多留下一只‘神話之鳥’——我,還是會上那條船。”\u003c/p>\u003cp>如今,丁鵬已從當年那個23歲的小伙,成長為象山縣自然保護地管理中心副主任。他的職責范圍也不再僅限于韭山列島,還要負責漁山列島國家級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花岙島國家級海洋公園等多個保護區的綜合管理。\u003c/p>\u003cp>白天上山下海,晚上回到辦公室處理公務,成為丁鵬新的日常;給子孫后代留下一片海洋和山林的凈土,保護好野生動植物們的生長樂園,成為他新的奮斗目標。\u003c/p>\u003cp>\u003cspan style=\"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楷體, 楷體_GB2312, SimKai, "Kaiti SC"; color: rgb(127, 127, 127);\">本文圖片均由寧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象山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供圖\u003c/span>\u003c/p>\u003cp>(鳳凰網寧波 賴剛 通訊員 楊曉琴 林穎 姚佳藝)\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謝思潔","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548308/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社會","cateid":"548308","catename":"鳳凰網寧波","logo":"https://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201010/11/wemedia/5a68ca01a436772927546cfba868774629fcaea8_size286_w1600_h1600.jpg","description":"鳳凰網寧波頻道,每天向您傳播寧波最新最快新聞資訊。","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548308","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548308","eAccountId":548308,"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80237075","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548308/media","newsTime":"2025-09-01 16:55:55","lastArticleAddress":"來自北京"}},"keywords":"丁鵬,象山,寧波市,浙江,燕鷗,銀山,康妮,金山,寧波,浙江衛視","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__nd__":"ne883dbn.ifeng.com","__cd__":"c01049em.ifeng.com"};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引領下,浙江象山的中鐵墩嶼正書寫著一曲生態保護與物種重生的動人篇章。丁鵬及其團隊十三年如一日守護“神話之鳥”中華鳳頭燕鷗的故事,生動詮釋了“兩山”理論的深刻內涵——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更是可持續發展的堅實根基。 從孤島堅守到全球矚目,中華鳳頭燕鷗種群的恢復,不僅是生態修復的成功實踐,更是“兩山”理念落地生根的鮮活證明。這一成就的背后,離不開259名中外志愿者的無私奉獻。他們跨越國界、跨越專業背景,用智慧與熱情筑起一道守護生命的橋梁,展現了民間力量參與生態保護的巨大能量。 丁鵬與志愿者們的十三年,是信念與行動的交響,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寓言。他們的故事啟示我們:每一份微小的堅持,都能匯成推動時代進步的洪流;每一次向自然的致敬,終將回饋人類以文明的豐盈。 展翅翱翔的“神話之鳥 ”——中華鳳頭燕鷗 在浙江象山87座島礁的最東端——中鐵墩嶼,這個只有0.02平方公里的無人小島,一只佩戴藍色腳環的中華鳳頭燕鷗掠過浪尖,穩穩落在人工鋪就的細石子巢區。全球觀察記錄僅有200余只的“神話之鳥”——中華鳳頭燕鷗,80%的雛鳥在這里破殼。 而把它們迎回家的,是象山縣自然保護地管理中心副主任丁鵬——一個在荒島守望13年的甘肅漢子,和一支先后由259名中外志愿者組成的“護鳥艦隊”。 “得而復失,失而復得”:一只鳥與一座島的20年 中華鳳頭燕鷗是極危物種,其活動一定程度上是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指標。 2004年,一則消息轟動世界鳥類學界:在浙江象山海域的韭山列島,研究人員發現了20只中華鳳頭燕鷗。這種被稱為“神話之鳥”的極危物種,曾在人類視野中消失六十余年,一度被認定已經滅絕。 然而好消息并未持續,2004年和2007年,中華鳳頭燕鷗兩次選擇在此繁殖,卻均以失敗告終。“一次因為臺風,一次因為鳥蛋被人撿走。”丁鵬回憶。此后五年,這種珍稀海鳥再度杳無音信。 轉機發生在2013年。象山韭山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浙江省自然博物館、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等單位,決定開展一項前所未有的嘗試——人工招引中華鳳頭燕鷗。“這是國內首次將人工招引技術應用于極度瀕危物種保護”,丁鵬說。 項目采用“社群吸引技術”,通過放置假鳥模型和播放求偶鳴聲,引導燕鷗選擇此島繁殖。當時23歲的丁鵬,剛參加工作不久,便自告奮勇承擔起駐島監測任務。 “我從上大學開始就做好了要吃苦的心理準備。”這位甘肅蘭州小伙畢業于寧波大學航海技術專業,原本的職業路徑是遠洋貨輪上的高級海員。2013年在象山召開的人工引導干預鳥類選擇繁殖地的國際會議上,丁鵬說,“在座的各位專家都是保護‘神話之鳥’的老手,我是個剛入門的‘菜鳥’,但如果能為保護這種鳥做些什么,我愿意參與。” 中華鳳頭燕鷗繁殖地——象山中鐵墩嶼 “孤島 180 余天”:丁鵬的“瓦爾登湖”青春 2013年4月,丁鵬背著背包第一次登上了中鐵墩嶼。包里裝著四五件衣服和10多本書,還包括幾本專門購買的《中國野外鳥類手冊》《瓦爾登湖》。行前,他特意看了電影《荒島余生》,“但是,當我真正登上這座無人的荒島時,才感覺到現實和電影還是有著巨大差別的。” 島上的條件極為艱苦。小島上,五節芒草茂盛豐郁,草叢中游竄著王錦蛇,碩大的老鼠四處奔走。丁鵬和一名叫康妮的美國研究生志愿者住在以前漁民遺留的石頭房子里,過起了與世隔絕的生活。 淡水是收集的雨水,撒點漂白粉消消毒;食物靠每半月一次的補給,因為沒有冰箱,肉兩三天必須吃完,大部分時間只能吃南瓜和土豆。電力依賴二塊太陽能板,但隨著五月梅雨季的到來,“太陽也不出現了”。 丁鵬在海島上讀書的情景 由于匆忙,忘了帶剃須刀,半個月后,同事登島送補給時見到滿臉胡茬的丁鵬,驚呼“你怎么變野人了?” 最難熬的是等待。五月本是繁殖季,卻遲遲不見“神話之鳥”的身影,“剛開始還算開心,但后來招引的鳥沒有來,我和康妮整天在島上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逐漸無話可講、無事可做。這種等待,真的很痛苦!”丁鵬說。 根據既有經驗,招引工作往往需要三到五年才能成功,第一年的預期只是“給飛過的鳥留下記憶”。繁殖季過了,監測數據仍是零,美國志愿者無奈提前離島,丁鵬成了真正的“孤島守夜人”。就在項目組專家以為首次招引將以失敗告終時,轉機出現了。 當年七月中旬,丁鵬在保護區巡航管護時,發現有50只大鳳頭燕鷗(“神話之鳥”的伴群物種)降落在招引區域。“可能是個好兆頭!”他心里一動。兩天后,當他再次巡航到招引區域,剛轉到海島的一角,數千只海鳥一下騰空而起,碧海藍天,漫天都是海鳥飛舞。“那種激動,一輩子都不會忘記”,19只中華鳳頭燕鷗終于降臨。 2013年,經過丁鵬的6個月堅守,中鐵墩嶼最終招引到3300只大鳳頭燕鷗和19只中華鳳頭燕鷗在島上產蛋,孵化出了1000多只大鳳頭燕鷗和2只中華鳳頭燕鷗。這是有記錄以來中華鳳頭燕鷗第一次在寧波繁殖成功。 鷗鳥在象山海島盤旋翱翔的情景 從“兩個人”到“數字鳥島”:中鐵墩嶼的滄桑巨變 十三年間,中鐵墩嶼發生了巨大變化。 “現在,島上的條件越來越好,有了一套‘光伏+儲能’的微網系統,有了持久穩定的電力,手機有信號了,新建了板房,也能喝上淡水了,還有櫥柜、冰箱等等。”丁鵬介紹。 保護區在中鐵墩嶼上設置了3個觀鳥木屋和6個監控點,實現24小時全程監控。丁鵬在手機上通過“數字鳥島”系統就能實時監測中華鳳頭燕鷗的情況。 技術的進步極大提高了保護效率。工作人員為中華鳳頭燕鷗幼鳥戴上腳環,豐富研究數據;全方位攝像頭記錄下雛鳥出生的一刻;智慧監測系統讓保護工作更加科學精準。 在島上房間里監測中華鳳頭燕鷗的情景 但同時,他們始終堅持“盡量不破壞島上的原生態”的原則。除了用于生活、觀測的活動板房,島上沒有其他建筑。“路是多年來踩出來的,盡量不破壞島上的原生態,也能把錢更多地用在棲息地改造上。”丁鵬說。 為創造更好的棲息環境,工作人員將島地改造為梯田狀,形成平坦地塊,并鋪設地毯、碎石子,定期除草,人工筑巢,每當在中華鳳頭燕鷗和它們的伙伴大鳳頭燕鷗來臨前,丁鵬會帶領一行人開船登島、滅鼠抓蛇、除草平地,安裝上燕鷗們的假鳥模型,打開提前錄制的鳥聲,準備好一切,悄悄地待在觀鳥屋中,等待它們的到來。 發現“中華神鳥”也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保護工作不僅是丁鵬一人的堅守,十三年來,已累計有259名中外志愿者參與了這項事業。 丁鵬在準備拍攝鷗鳥的情景 “2013年是我最開心的時光”,談起難忘的事情,丁鵬說,“大概是2013年7月22日,我們又轉到那邊。那幾天每天都有很多鳥,景色很漂亮,天很藍,特別開心。緊接著,所有美國的、日本的專家的回程機票都退了,還來了很多媒體。”冷清的海島熱鬧非凡,讓丁鵬覺得特別有成就感,特別有意義。 2017年開始,保護區面向社會公開招募志愿者,“參與的人越多,社會的關注度更高了。”去年,“浙江招聘守鳥人300元1天”的話題沖上熱搜,媒體用“最詩意的工作”、“住在與世無爭的無人海島守護神話之鳥”來描述。當年共有3388人報名,經過初篩和面試,最終11人入選,申錄比達300∶1。 正是因為有大量志愿者的參與,使“神鳥”的招引、觀察、保護工作取得巨大進展。2014年,41只中華鳳頭燕鷗成功孵化雛鳥13只;2015年,成鳥52只,孵化雛鳥16只;2017年,成鳥26只,孵化雛鳥10只……2023年,成鳥數量最高至107只,孵化雛鳥28只,再次創下了中華鳳頭燕鷗全球一次觀測數量的新紀錄。 談起這些志愿者,丁鵬充滿感情,對他們的情況也是如數家珍。“每個志愿者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有的是作家、企業家、醫生、退休公務員,現在志愿者主要是相關專業的碩士和博士生。他們的名字、哪一年來的、來自哪里,我都記得,微信也都有加,我們之間也有互動。” 來自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美國志愿者康妮是和他相處時間最長的志愿者。還有一位浙大畢業的河南籍志愿者也讓丁鵬印象深刻,“他幫助我認識了許多島上的鳥類。在鳥類遷徙季節,島上有很多鳥,我一開始對它們并不熟悉,是他帶我認識的;在攝影方面,我最初只會用自動擋拍照,也是跟著他學習的。” 2023年,有兩位“95后”女生韓臻和趙子夢也是駐島志愿者,每天她們要前往監測點做記錄。兩個多月過去,記錄環志的本子上寫得密密麻麻。雖然曬黑是不可避免的,但兩個姑娘覺得值。“讓同齡人知道,浪漫的不是海島,是物種延續。” 保護力量還跨越了國界。2025年7月17日,“守護‘神話之鳥’?共續國際志愿情”活動在象山啟動,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泰國、韓國、中國的鳥類保護民間組織代表以及加拿大、土耳其的在甬國際志愿者代表共同簽署了《717守護“神話之鳥”國際志愿保護合作備忘錄》。 國際志愿服務寧波交流會圓桌研討會現場 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延續:“如果重來一次,你還會上島嗎?” 十三年的守護結出了碩果。從2012年不足30只,到如今全球數量已超過200只;從最初的招引試驗,到如今累計孵化214只雛鳥,占全球繁殖總量80%以上——中華鳳頭燕鷗種群正在穩步恢復。 2022年11月9日,中華鳳頭燕鷗入選《中國水鳥保護十佳案例》,象山經驗被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列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最佳實踐”。 更令人驚喜的是,“神話之鳥”還成為象山的城市IP,帶動了一條綠色產業鏈的發展。丁鵬說:“中華鳳頭燕鷗為地方帶來了良好的綜合收益,因為這個鳥,象山在中國和世界的知名度也提升了,來考察、志愿服務、旅游的人也多了,‘綠水青山’真的可以變‘金山銀山’。” 因為出色的工作,丁鵬得到了社會的高度肯定,連續榮膺“浙江好人”、“寧波市道德模范”、“寧波市勞動模范”并獲“最美浙江人·浙江驕傲”提名表彰;入選“第十五屆寧波市優秀青年”、“寧波市突出貢獻青年”,“浙江省道德建設突出個人”等。 其孤島守護事跡先后被《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中新社、《中國日報》、浙江衛視等三十余家央媒及省級主流媒體深度報道。 “榮譽屬于集體,作為個人來講,大家在社會上工作,都是為人民服務,只是崗位不同而已。”丁鵬謙虛地說,“我們那邊條件確實艱苦一些,保護了一個明星物種,也算是沾了鳥的光,社會關注度高一點,僅此而已。” 燕鷗集群 “如果回到10年前,讓你重新選擇職業,你還會選擇做這份工作嗎?”面對這個問題,丁鵬沉默了幾秒鐘,然后笑著說,“會!只是2013年那個夏天,我會記得帶剃須刀、記得和領導申請一臺空調,或者我們可以想辦法把居住條件再改善一下,把工作做得更好、更輕松、更快樂。不管條件如何,只要還能為地球多留下一只‘神話之鳥’——我,還是會上那條船。” 如今,丁鵬已從當年那個23歲的小伙,成長為象山縣自然保護地管理中心副主任。他的職責范圍也不再僅限于韭山列島,還要負責漁山列島國家級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花岙島國家級海洋公園等多個保護區的綜合管理。 白天上山下海,晚上回到辦公室處理公務,成為丁鵬新的日常;給子孫后代留下一片海洋和山林的凈土,保護好野生動植物們的生長樂園,成為他新的奮斗目標。 本文圖片均由寧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象山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供圖 (鳳凰網寧波 賴剛 通訊員 楊曉琴 林穎 姚佳藝)一只鳥、一群人、一座島與一片海——丁鵬的孤島十三年和“神話之鳥”回家記
獨家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