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48/640513D7507AD0C273FF9C0757279DD97C4CAD29_size0_w1_h1.gif\" />\u003c/p>\u003cp>導演蕭寒介紹,在拍攝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期間,攝制組發現故宮的很多藏品和文物都和海絲之路相關,涉及面很廣,主要集中在一些器具和文化產品,比如陶瓷、書畫、圖書、玉器、金銀器、鐘表、家具等等,這些文物來源有貢使和外國傳教士的禮品、也有宮廷采購定購、仿造的舶來之作等。它們恰恰集中反映了明、清兩代與外部世界的交流與互動。貿易的頻繁促進了中國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影響力,其中一些還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其他國家的宮廷,融入王朝政治和宮廷日常生活,甚至對他國宮廷藝術產生影響。\u003c/p>\u003cp>“除了物還有人”,導演蕭寒說到,“拍攝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中國頂級的匠人,都是默默無聞藏在背后。比如文物修復師,他們身懷絕技、妙手回春的,默默地固守‘冷宮’一隅,日復一日地打理著價值連城的‘國寶’。鐘表匠、青銅匠、摹畫工、木器工、漆器工……他們一代一代薪火相傳,他們其實也是故宮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不光是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修了我們的欲望,還有我們的價值標準,從這點上說,現代中國更需要工匠精神。”\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48/1387B89DBDC1E1DAB6FE2B8C6D7EE60FA2D67566_size4731_w3019_h2013.png\" alt=\"聽專家講“中國匠人的海絲之路”,展現寧波“多維”魅力\" />\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48/640513D7507AD0C273FF9C0757279DD97C4CAD29_size0_w1_h1.gif\" style=\"width: 1px;\" />\u003c/p>\u003cp>錢文忠教授在演講中首先梳理了“海絲”的背景。他認為,“中國的匠人精神比較注重的就是傳承,技藝都需要傳承。其次是創新。匠人精神應該是傳統和現代、繼承和創新的結合體。海絲之路不僅是一條通商之路,還是中華民族傳統工藝傳播之路,是工匠造物文化發展的集中脈絡。現在,我們都要思考的一個問題,如何把海絲文化和工匠精神具象到現在的經濟貿易、制造業、文化輸出上。”\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48/5EFC59EC19B8F1C159D8FE223B826E05DF55207F_size6240_w2982_h1864.png\" alt=\"聽專家講“中國匠人的海絲之路”,展現寧波“多維”魅力\" />\u003c/p>\u003cp>\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48/640513D7507AD0C273FF9C0757279DD97C4CAD29_size0_w1_h1.gif\" style=\"width: 1px;\" />\u003c/p>\u003cp>主旨演講后,與會嘉賓和主創團隊共同見證了微紀錄片《寧波風物志》第一季上線首發并觀看第一集《透骨之鮮》及第二季啟動儀式。由中共寧波市委宣傳部、寧波市文化旅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出品,鄞州區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中共余姚市委宣傳部、象山縣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象山縣旅游發展中心、中共奉化區委宣傳部、中共江北區委宣傳部聯合出品的《寧波風物志》微紀錄片第一季,經執導過《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系列紀錄片的陳曉卿導演帶領國內頭部美食紀錄片團隊歷時7個月打造,采用的是更受年輕受眾喜歡、易于新媒體平臺傳播的5-8分鐘短視頻形式,分為透骨之鮮、姚江米道、湖光山色、靈魂調味四個主題進行播放,將于11月19日-22日,在小紅書、B站“寧波風物志”平臺上線播出。\u003c/p>\u003cp>(鳳凰網寧波 諸瑗瑗 通訊員 張蔚藍)\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胡佳琪","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548308/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社會","cateid":"548308","catename":"鳳凰網寧波","logo":"https://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201010/11/wemedia/5a68ca01a436772927546cfba868774629fcaea8_size286_w1600_h1600.jpg","description":"鳳凰網寧波頻道,每天向您傳播寧波最新最快新聞資訊。","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548308","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548308","eAccountId":548308,"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80237075","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548308/media","newsTime":"2022-11-20 18:12:42","lastArticleAddress":"來自北京"}},"keywords":"海絲,匠人,紀錄片,寧波風物志,宮廷,文物,導演,蕭寒,體育局,寧波多維魅力","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__nd__":"ne883dbn.ifeng.com","__cd__":"c01049em.ifeng.com"};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11月19日,2022海絲之路文化和旅游博覽會重要活動之一的“中國匠人的海絲之路”暨第一季《寧波風物志》上線首發及第二季《寧波風物志》啟動儀式在寧波博物館舉行。知名紀錄片導演蕭寒和著名歷史文化學者、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進行線上線下主旨講述,兩位文化名人關注如何挖掘好海絲素材,講述好匠人故事,并聚焦大歷史背景下的中國匠人敬業、精益、專注精神在當代的繼承與創新。 海絲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以及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絲路萌芽于商周,發展于春秋戰國,形成于秦漢,興于唐宋,轉變于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中國境內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廣州、泉州、寧波三個主港和其他支線港組成。 導演蕭寒介紹,在拍攝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期間,攝制組發現故宮的很多藏品和文物都和海絲之路相關,涉及面很廣,主要集中在一些器具和文化產品,比如陶瓷、書畫、圖書、玉器、金銀器、鐘表、家具等等,這些文物來源有貢使和外國傳教士的禮品、也有宮廷采購定購、仿造的舶來之作等。它們恰恰集中反映了明、清兩代與外部世界的交流與互動。貿易的頻繁促進了中國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影響力,其中一些還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其他國家的宮廷,融入王朝政治和宮廷日常生活,甚至對他國宮廷藝術產生影響。 “除了物還有人”,導演蕭寒說到,“拍攝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中國頂級的匠人,都是默默無聞藏在背后。比如文物修復師,他們身懷絕技、妙手回春的,默默地固守‘冷宮’一隅,日復一日地打理著價值連城的‘國寶’。鐘表匠、青銅匠、摹畫工、木器工、漆器工……他們一代一代薪火相傳,他們其實也是故宮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不光是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修了我們的欲望,還有我們的價值標準,從這點上說,現代中國更需要工匠精神。” 錢文忠教授在演講中首先梳理了“海絲”的背景。他認為,“中國的匠人精神比較注重的就是傳承,技藝都需要傳承。其次是創新。匠人精神應該是傳統和現代、繼承和創新的結合體。海絲之路不僅是一條通商之路,還是中華民族傳統工藝傳播之路,是工匠造物文化發展的集中脈絡。現在,我們都要思考的一個問題,如何把海絲文化和工匠精神具象到現在的經濟貿易、制造業、文化輸出上。” 主旨演講后,與會嘉賓和主創團隊共同見證了微紀錄片《寧波風物志》第一季上線首發并觀看第一集《透骨之鮮》及第二季啟動儀式。由中共寧波市委宣傳部、寧波市文化旅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出品,鄞州區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中共余姚市委宣傳部、象山縣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象山縣旅游發展中心、中共奉化區委宣傳部、中共江北區委宣傳部聯合出品的《寧波風物志》微紀錄片第一季,經執導過《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系列紀錄片的陳曉卿導演帶領國內頭部美食紀錄片團隊歷時7個月打造,采用的是更受年輕受眾喜歡、易于新媒體平臺傳播的5-8分鐘短視頻形式,分為透骨之鮮、姚江米道、湖光山色、靈魂調味四個主題進行播放,將于11月19日-22日,在小紅書、B站“寧波風物志”平臺上線播出。 (鳳凰網寧波 諸瑗瑗 通訊員 張蔚藍)聽專家講“中國匠人的海絲之路”,展現寧波“多維”魅力
獨家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