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七夕節,浙江寧海縣葛家村造木坊負責人章優麗很忙碌。刨花燈、刨花玫瑰……由她制作,這些象征愛情元素的木制手工作品吸引了不少游客體驗、購買。
章優麗是葛家村的本地村民,今年在外從事美容技師行業的她回到了家鄉,“村里有藝術振興鄉村的發展前景,我回鄉后跟著導師葉肖男學習木藝文創技藝,把一間閑置房改成了造木坊。”
在葛家村,像章優麗這樣的返鄉青年創業的例子很多,也有不少本地村民利用自己做面點、掃帚、布藝等手工技術,開始文創經營,打造熱賣的文創產品。
葛家村,在3年之前,還只是浙江一個普通的鄉村:年輕人紛紛外出闖蕩,老年人留在村子里,缺乏生機和活力。2019年,寧海縣啟動實施了“藝術振興鄉村”行動,葛家村作為主要試點村。在大佳何鎮引薦下,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叢志強及其團隊來到葛家村,帶領指導村級組織和村民開展藝術振興鄉村工作,推動藝術設計與農村生產生活需求、鄉村治理機制創新和產業振興高度融合,成了遠近聞名的藝術村、“網紅村”。“藝術賦能鄉村,村民振興鄉村。老百姓是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主體,葛家村村民們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不僅實現了收入的增加,他的自信和自我價值認知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叢志強告訴記者。
“粉小仙手工藝館”原是一家早餐店,袁小仙原本認為自己跟藝術根本不搭邊,也不會做什么藝術品。叢志強教授團隊駐村后,發現她廚藝不錯,就鼓勵她用面團捏出不同造型。袁小仙嘗試著用不同的蔬菜汁和出了不同顏色的面,并做出了許多精致的造型。后來,叢志強又拿出從村里搜集來的舊布料,讓她試著做布藝玩偶,袁小仙又交出了高分的作業。袁小仙的丈夫葛國青看到后,也跟著袁小仙一起走上了藝術道路。在粉小仙手工藝館里,隨處可見的竹制桌椅、竹藝臺燈、竹杯等都是出自葛國青之手。據統計,2018年,袁小仙開早餐店年收入只有4萬元;2019年,粉小仙手工藝館收入10萬元;2020年,粉小仙手工藝館收入15萬元;2021年上半年收入10萬元。
最近,寧海縣在全縣范圍內征集“鄉間藝術家”的作品進行評比,并將首次授予這些民間藝術創作者官方認證的“藝術家”稱號,從而帶動更多人、更多村用藝術實現“共富”。未來,這些民間手工創作者將多一個官方的身份:鄉間藝術家。
來源:天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