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堅持真情實意、真金白銀、真抓實干,以高質量、高效率、高標準全力加強合作,與冊亨兄弟攜手,奪取脫貧攻堅決戰的全面勝利。”去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告冊亨縣退出貧困縣序列當天,冊亨縣人民政府向江北區發來感謝信,字里行間洋溢著感動、感恩、感謝,對該區24年來的傾心幫扶致以崇高敬意。
自1996年起,江北對口幫扶冊亨,結成“遠親”。雖然相隔2000多公里,但兩地的走親交流、協作幫扶一直頻繁進行。山海相連,兩地因此結下了20多年的深厚友誼。
24年間,江北累計向冊亨投入幫扶資金2億余元,幫扶物資8萬余件,幫助冊亨在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產業發展、干部交流培訓、農特產品銷售、特困群體救濟等方面,取得新成效、實現新突破,特別在產業幫扶上,為當地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一片油茶林 開辟產業升級新天地
2018年,新一輪東西部扶貧協作啟動。當年4月,江北幫扶工作組入駐冊亨,助力脫貧攻堅。幫扶工作組成員坦言:“在來冊亨之前,我們不懂油茶,到這里經過一段時間調研后,我們才決定把這個歷史悠久的產業進行升級,做大做強。”
說起冊亨縣油茶,工作組每個人都頭頭是道——冊亨縣山茶樹種植歷史悠久,全縣現有油茶林20多萬畝,年產油茶籽8000噸以上,但仍處于產業發展初級階段。
在前后方的共同努力下,江北累計投入幫扶資金2758萬元,打造改良、示范、培育、苗圃、烘干、加工、銷售一體化的山茶油全產業鏈。
江北投入幫扶資金858萬元,建設油茶籽烘干廠,進一步提升油茶籽的品質;投入700萬元,短短幾個月時間建成油茶加工廠,每年可以生產500噸以上的精煉油茶籽油。“按每公斤200元的售價計算,可以實現年產值1億元以上,這也將成為冊亨縣第一家年產值破億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江北幫扶工作組組長吳益統說,去年10月,冊亨順利通過中國林產業聯合會專家團隊評估,被授予“中國油茶名縣”稱號。
漫山遍野的油茶林還藏著“寶貝”。2018年,在江北幫扶下,弼佑鎮投入資金104萬元,在偉外村五組建設占地110畝的林下立體養殖本地烏骨雞項目,村民們一起探索油茶林下養殖土雞的“林禽”發展模式。
“能有今天的成果,要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我們的黨員干部。”各兩村村民黃金校40多畝碩果累累的油茶林下,500只土雞到處奔走。每年秋天,他的油茶和土雞都實現“雙豐收”。
一塊土布 編織幸福美好新生活
一邊是傳統織機有節奏地發出清脆的響聲,一邊是高速縫紉機飛快運轉、呼呼作響……在冊亨縣納福新區寬敞明亮的中華布依錦繡坊內,古老和現代完美交融,合奏出一曲動人的“脫貧致富歌”。
這是江北投入1300余萬元、在冊亨建立的15個特色錦繡坊之一。目前,15個特色錦繡坊提供集中就業崗位700余個,實現年產值6900余萬元,帶動近5000名繡娘就業脫貧。
冊亨素有“中華布依族刺繡之鄉”的美譽。2018年的數據顯示,全縣有繡娘2萬多人,土布刺繡產業基礎好。但缺點是,產品比較初級,用戶體驗感差,市場接受程度低,局限在本民族,很難打開銷路。
對此,從2018年起,江北依托寧波的優勢資源,同時緊抓布依族特色,深挖文化內涵,制訂了“改進設計、改良工藝、改善銷售”的工作思路,致力把“指尖絕藝”提升為“指尖經濟”,帶動少數民族利用民間手藝實現就業創業、脫貧致富。
江北和前方幫扶工作組一起,依托寧波強大的技術力量,從土布改良、刺繡優化、產品設計研發等領域進行全方位合作。“目前已形成服裝、家紡、配飾、文創四個發展方向,并研發出200多種產品,成功把傳統與時尚融合在一起,提高產品檔次和競爭力。”江北區發改局有關負責人說。
好的設計,需要好的設備和技術才能變成好的產品。江北從產業的長遠發展來謀劃,把從業人員的培訓放在第一位,2018年拿出40萬元組織繡娘培訓,2019年又投入50萬元進行培訓。該區還投入130萬元,幫助引進電腦平車、繡花機、鎖邊機、整燙機等設備,導入大工業生產概念,有效提升生產工藝,提高產品質量。
一顆菜心 種出產業革命新方向
在家門口的壩區種廣東菜心,賣到香港,一年畝產值近2萬元。如果不是江北農技專家王劍介紹寧波人趙波來到這里,冊亨縣冗渡鎮壇坪村的鄉親們做夢也不敢想這樣的產值。而眼下,村里的供港蔬菜基地每天有10噸菜心運往香港。
冊亨石漠化嚴重,平地極少,全縣500畝以上連片壩區只有6處。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任重道遠。“原來這里只種水稻和玉米,年畝產值不到1200元。”冊亨縣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蔬菜基地的成功運營,不僅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入,更重要的是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新方向、新樣本。
從著手開始土地流轉,到第一批廣東菜心收獲,只用了7個月時間。“江北速度”令人驚嘆。“這個項目建設真是太快了,讓人大吃一驚。”冊亨縣農業農村局駐冗渡鎮壇坪村第一書記張躍說。
排洪渠、機耕道、噴灌系統……江北投入東西部幫扶資金600多萬元,快馬加鞭推進基地建設。同時,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以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的思路,由企業負責市場開拓和基地的日常運營管理;合作社負責組織農戶參與建設;農戶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并以勞務的方式參與壩區建設。
有了這個1000多畝的蔬菜基地,當地農戶不但可以收土地租金,還有了就業崗位。壇坪村已有730人實現脫貧。村民陳麗告訴記者:“我的地原來自己種稻谷,一年收入只有2000元。流轉后,土地租金加上勞務費用,我一年多了2萬多元收入。”
來源:江北區對口支援和區域合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