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態環保初心故事 高科技監管 阻斷機動車排氣污染贏得更多“寧波藍”
2020年06月16日 17:12
來源:鳳凰網寧波綜合
作者:馮瑄 陳曉眾 王巧玲
寧波市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管理中心監察科,是一支活躍在移動源排放監管工作中的專業隊伍,他們從中心2012年成立之初起一直身處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的第一線。8年里,他們見證了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工作從零基礎到
寧波市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管理中心監察科,是一支活躍在移動源排放監管工作中的專業隊伍,他們從中心2012年成立之初起一直身處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的第一線。
8年里,他們見證了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工作從零基礎到日趨成熟,從純人工“火眼金睛”到高科技“天網恢恢”,越來越多的“寧波藍”見證著整個團隊的努力和付出。
讓“黑煙車”無處遁行
處理黑煙車舉報是中心一項日常工作之一,但整個過程并不像看起來那么容易。比如外地車輛在本地數據庫里無車輛信息,需請求公安交警部門配合查詢;脫檢車輛在我市無排放檢驗記錄,需請求其他省市生態環境部門協助配合;黑煙車輛在尚未達到法律法規查處的舉證條件時,需通過執法人員致電說服車主維修治理等。
發函、致電、調視頻、宣講、勸誡,一圈兜兜繞繞幾天下來,盡管只是斬除了一條“黑尾巴”,但想到這輛黑煙車今后無法再污染空氣,就覺得工作是值得的。
本著讓黑煙車“無處遁形”的念頭,近期專治黑煙車的電子抓拍系統也已在全市范圍內推廣使用。為加快推進機動車排氣監管體系建設,他們一直盡己所能、不曾停歇:或埋頭于標準研究、政策制訂、平臺建設、數據分析;或穿梭于道路、工地、檢測站、企業......面對數以百萬計、分散而時刻變化中的移動污染源,他們“超標必究”的嚴謹態度和盡職盡責的敬業精神筑成了移動源污染監管中最堅固的防線。
從道路到非道路
自從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打響以來,中心的工作重點從機動車逐漸轉為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并重的移動源污染防治。非道路移動機械因長期處于各部門監管空檔,管理基礎差、單機排放量大,車主、施工方環保意識淡薄。
一項從零開始的工作,考驗的是監管人員的業務學習和綜合執行能力。從以前蹲點于道路兩邊攔車執法,到現在頻繁出入于各個工地,對接行業主管部門、聯系施工方、溝通各位車主、錄入機械信息、發放機械牌照、檢測排放水平等等,一年多以來,寧波已制定下發關于非道機械排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禁止使用區、重點行業非道機械管理制度等多個規范性文件,非道機械的申報上牌,禁用區管理、多部門聯合執法監管等措施也已細化落地,近2萬臺機械已完成申報登記,幾百臺已實施排氣抽檢,十幾臺禁用區內的高排放非道機械已被勸誡撤場,“一源一檔”的非道機械監管平臺和施工場地門禁管理系統即將落成,移動源實時智能定位、智慧工地等科技監管手段已排上日程。
科技化監管的背后
機動車排氣污染治理實現“科技化監管”的背后凝結了無數監管的心血和汗水。
中心的機動車綜合監管平臺集合了對全市21家檢驗機構、4套遙感監測系統、多個黑煙抓拍點位、近千輛重點車輛及百萬檢驗數據的實時監管。
由于周末檢測站正常營業、尾氣監測點位也是全時段實時監控,監察科同志們的座機、手機、電腦都是7*24小時待機的,相關技術標準問題的解答,特殊車輛檢測方法的把關,以及車輛轉入審核、年檢警報處理、重點車輛門禁解鎖等都需要時時響應。因為涉及大量非工作時間,私人的手機號都成了對外的環保熱線,他們打趣道“談戀愛時都沒有過這么多電話”。
曾經,全市機動車環檢機構要在幾個月內完成檢測標準提升工作,時間緊迫、困難重重。當時中心就組建了以監察科為核心的技術攻堅團隊,他們一方面要全面部署中心端平臺,一方面又要全方位三服務檢驗機構,提標前一晚,中心團隊協同全市21家檢測站一起通宵達旦,終于趕在正常營業前完成了系統的切換,順利落實了重點區域提前一年實施新標準的要求,也得到了省生態環境廳的高度肯定。
[責任編輯:王嘉琦]
- 好文
- 欽佩
- 喜歡
- 淚奔
- 可愛
-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