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環保初心故事:陳謙,當好美麗慈城的守護者
2020年06月12日 08:58
來源:鳳凰網寧波綜合
作者:陳曉眾
陳謙是一名有22年軍齡的退役軍人,他2011年轉業到寧波市生態環境局江北分局工作。慈城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和全國特色小鎮,2020年又是完成“六爭攻堅、三年攀高”和污染防治
陳謙是一名有22年軍齡的退役軍人,他2011年轉業到寧波市生態環境局江北分局工作。慈城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和全國特色小鎮,2020年又是完成“六爭攻堅、三年攀高”和污染防治攻堅三年行動的交卷之年。特殊的時間節點、重要地域環保負責人的任命,意味著不同尋常的期望、重任。陳謙說,“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建設更加美麗的慈城,這既是政府的承諾,也是人民的期待,必須爭分奪秒、緊抓快干”。
依靠組織,美麗慈城建設駛入快車道
基層黨組織是一線戰斗堡壘,戰斗堡壘強團隊凝聚力戰斗力就強。慈城是旅游小鎮、綠色小鎮,環保工作起點高、要求高,建設更加美麗的慈城,必須打開新思路、樹立高標準。
為此,陳謙利用支部黨員大會、周二夜學等時機,組織全局人員系統學習習近平關于生態文明建設重要論述,以及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寧波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發動大家討論交流,深入領會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陳謙說,“我們要找準慈城生態環保工作的著力點發力點,讓綠水青山顏值更高、金山銀山成色更足,讓綠色成為慈城發展最動人的色彩”。
根據市、區今年生態環境目標和攻堅任務,結合慈城實際,他們提出“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無廢無污的美麗慈城”新思路新目標,細化7個方面具體工作任務,并明確了時間表、路線圖和責任人,支部書記陳謙和5名黨員既合力抓大事議大事,又相對分工、各管一攤。
“人心齊,泰山移”。陳謙和同事們重點發力污染源排污許可清理整頓和排污許可發證等,堅持依法辦事與用心服務相結合,順利完成第一階段固定污染源清理整頓工作,發放排污許可證16家、排污登記126家,為6家公司上門補辦環評手續。在生態環境江北分局黨組的堅強領導下、在支部的組織凝聚下,陳謙帶領慈城環保人用理論武裝頭腦、把計劃付諸實踐,大踏步邁上高質量建設美麗慈城、深化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的快車道。
環境整治,“急百姓所急治百姓所痛”
環境問題就是民生問題。陳謙始終緊盯環境質量改善,緊盯為民意識、以解決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為已任,主動服務企業、服務群眾。
3月中旬,有群眾反映轄區某廠有揚塵污染和噪音擾民問題,接到投訴后,陳謙當即帶領執法人員赴現場檢查處置,該廠老板態度蠻橫,拒不整改。軍人出身的陳謙毫不畏懼、敢于碰硬,他及時向上級和慈城鎮相關領導匯報取得支持,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該廠現場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證據固定,做好相關筆錄,依法依規立案處罰。看到該廠關停整頓,附近村民拍手稱贊,“我們又可以呼吸到清新的空氣、享受寧靜的生活了”。
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系建設美麗慈城、文明慈城的“里子” “面子”。今年3月,善于運用網絡掌握輿情動態、反查環保工作不足的陳謙,發現網上有多起反映慈城鎮生活垃圾偷倒和焚燒問題。他不敢怠慢,第一時間帶隊實地調查走訪,核查了解到慈城鎮有37個行政村不同程度存在生活垃圾偷到或焚燒問題。掌握第一手資料后,他及時向有關領導作了專題匯報,推動成立生活垃圾處置小組,在雙頂山設置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場所,同時加強對群眾的輿論宣傳和教育引導,使村民認識到垃圾分類處理是利己利人利子孫的大事好事,較好實現了“垃圾有去處、環境無污染、資源再利用”的目的。
老百姓心里的難事煩事,就是陳謙案頭的急事大事。
創辦于2009年的黃山牧場,是以生豬養殖為主,在當時較好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但隨著美麗慈城步伐的加快推進,這家生豬養殖場環保不達標的問題逐漸凸顯,隨時可能面臨關停。關系到老百姓的生計和“錢袋子”,陳謙特事特辦,疫情期間多次上門服務,宣傳生豬養殖審批法律法規,現場踏勘周邊環境,指導他們立足現有改善污染治理設施,多方協調慈城鎮農發局、經發局和市場監管局等部門辦理相關證件、證明。目前,這家生豬養殖場已順利通過環保審驗,“綠色養豬”吸引了更多客戶,實現了環保、經濟雙豐收。
[責任編輯:王嘉琦]
- 好文
- 欽佩
- 喜歡
- 淚奔
- 可愛
- 思考